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Amazon 2013 百大選書前十強
每年最令人引頸期盼的時刻又來到了,一看到Amazon和Publishers Weekly公布今年的選書,只好先把手邊正在寫的書評放下了。然而仔細一看,今年的選書好像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哪~~看來我越來越偏離主流了(笑)
今年的Amazon很用心,還特別製作了一本免費的Reader's Guide,裡面有編輯短評這本書入選的原因,還有一些跟作者相關的資訊,像And The Mountains Echoed這篇裡面,便介紹到作者在美國巡迴Book Tour時的一些小趣事,看完後不僅對作者又更了解了一點,同時也讓我很想看那本書...(對,我中招了!!!)
以下是Amazon不分類百大選書前十強:
1. The Gold Finch by Donna Tartt: 大師就是大師,睽違十一年才推出的生涯第三部小說,推出不到一個月,直衝榜首。我必須承認我對於這位作者之前的作品不熟悉,所以看到這本書敘述一位小男孩年輕時就在一場意外中失去母親,最後在藝術裡找到慰藉,這樣看似簡單,卻可以寫到784頁的作品不是很感興趣...但是身為第一名想必有他迷人之處,有看過的網友歡迎分享一下心得,因為我也很好奇!!
2. 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by Khaled Hosseini: 這本書就是《追風箏的孩子》和《燦爛千陽》的作者於2013年推出的最新作品,挾帶著強大的攻勢,五月底甫出版,連國內兩大網路書店都特別專頁介紹。看介紹又是阿富汗生離死別、親情與家族歷史等等賺人熱淚的悲慘作品,人生已經夠悲慘了,所以謝謝,看以後有沒有機會再連絡吧~
3. 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 by David Finkel: 又是一部敘述這場不受歡迎的戰爭與裡面無數悲慘犧牲者的作品,我猜一應該是去年的第五名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的非小說版本。對於戰爭類作品,我可能只對二次世界大戰的猶太人有興趣,所以最近開始看《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4. Life After Life: A Novel by Kate Atkinson: 這本書講述一個女孩不停死掉又活過來的故事,在歷史的洪流中,她發現自己做的選擇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當初看到簡介時非常想看,但看第一章沒幾頁就忘記它的存在了(掩面)。
5. Pilgrim’s Wilderness: A True Story of Faith and Madness on the Alaska Frontier by Tom Kizzia: 身為阿拉斯加安克拉治每日報的記者,作者娓娓道來這個背後擁有無數轉折的故事,這看似就是平凡清教徒的家庭,由Papa帶領著,在這個平靜的極北之地掀起一場波瀾,隨著一場戰爭越演越烈,記者也挖掘出這位Papa的來頭似乎不像外表看來那麼單純,這個家庭更暗藏許多不可說的秘密。第一次看到真人真事比小說還精彩,但可能要了解一點美國近代史會比較有趣。
6.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by Scott Anderson: 又是一個現代西方文明與戰爭如何形塑現代中東的歷史故事Orz不贅述
7. Tenth of December: Stories by George Saunders: 他是一位讓我摸不透的作者。我得老實說我並不是非常喜歡他在這之前的作品,但這本短篇小說集卻讓我對他刮目相看。許許多多有關於救贖與良知的故事,在他筆下有時還多了些幽默。年中得知時報要出版這本短篇小說集,非常期待~加上Alice Munro獲得2013諾貝爾文學獎後,希望台灣可以出版更多國外作家的短篇小說集。
8. The Son by Philipp Meyer: 這本書背景設定在德州,時間軸卻從1800延續到20世紀石化業興起,這期間世世代代有關於權力、種族、土地與石油的糾葛,感覺起來是部史詩級的著作。但是對於德州莫名抗拒的我...又再一次略過這本書。
9. A House in the Sky: A Memoir by Amanda Lindhout: 一個從小對於國家地理雜誌裡的世界極端嚮往的女孩,長大後積極存錢就是為了環遊世界,到世界上最沒有想去的地方,成為一名戰地記者,然而她萬萬沒想到...來到這個有「全球最危險國家」索馬利亞,卻是改變她一生的決定。在這裡她被監禁了460天,遭受精神與身體的雙重折磨,卻也讓讀者看見人在面對挑戰時,可以被激發出來的韌性與堅強。
10. Eleanor & Park by Rainbow Rowell: 前十名裡面唯一上榜的YA作品,就是這本敘述1986年高中生純純戀愛的小說,然而這本書引起許多成人讀者的共鳴,原因就在於我們總相信初戀沒有善終,但是這本書卻很單純的寫出,兩個非常非常喜歡對方的青少年,如何在險惡的學校環境與惡劣的家庭反對中,誠實且堅定的面對他們的感情,並希望可以一直走下去。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Facebook的年代,這讓人多麼嚮往!只能說這個封面太青春了哈哈。
今年Amazon也新增名人推薦(Celebrity Picks)單元,你可以看看自己喜歡的作家或名人有沒有在裡面,一窺他/她的閱讀喜好。(以下只是節選部分名人)
同場加映:Publishers Weekly 2013年度十大選書
1. Sea of Hooks by Lindsay Hill
2. Going Clear: Scientology, Hollywood & the Prison of Belief by Lawrence Wright
3. Dirty Wars: The World Is a Battlefield by Jeremy Scahill
4. Men We Reaped: A Memoir by Jesmyn Ward
5.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by Hanya Yanagihara (心得在此)
6. Lost Girls: An Unsolved American Mystery by Robert Kolker (很想看這本)
7. Miss Anne in Harlem: The White Women of the Black Renaissance by Carla Kaplan
8. A Constellation of Vital Phenomena by Anthony Marra
9. The Silence and the Roar by Nihad Sirees, trans. by Max Weiss
10. The Good Lord Bird by James McBride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熱騰騰!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12選書名單出爐!
![]() |
Picture borrowed from Amazon.com, click to see more about the Amazon'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Amazon年度選書揭曉時間,去年在朋友的Blog上翻譯了Amazon 2011十大選書,今年有了自己的家,就立馬在美國時間11/12宣布名單隔天,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最近的英美出版界新聞特別多,除了Random House和Penguin合併後即將佔領四分之一的英語系書籍市場,以The Human Stain《人性污點》一書聲名大噪的Philip Roth也宣布封筆退休,但狗屁倒糟的事也一堆:Bridget Jones系列竟然可以出到第三集(OK,我承認我不是她的fan),連Fifty Shades of Grey《五十道葛雷的陰影》一書都可以被拿來當作離婚的理由(OK again,我對於花二十頁描寫一場性愛的小說實在不感興趣)。往好處想,或許文學與小說已經越來越滲入人們的生活了也不一定。(我真是個正面思考的人。)
Anyway, JK羅琳意料之中沒有進榜(哈)。以下,精選Amazon百大前十名一一簡介:
1. The Round House by Louise Erdrich: 以描寫美國原住民部落著名的小說家、詩人、童書作家Louise Erdrich在2012年推出她的第14本小說,一出版馬上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決選的殊榮(註),並且被譽為是美國原住民版本的To Kill a Mockingbird(中文版《梅崗城故事》為描寫種族衝突的聖經小說),這次將內容著重於一場發生於母親身上的種族仇恨的殘暴事件,如何讓一個小男孩一夜長大的故事。目前列入我的To read list中。
2. The Yellow Birds by Kevin Powers: 一位退休老兵的小說處女作,描寫兩個年輕人在戰爭中努力存活的故事。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決選(註)。
3. Gone Girl by Gillian Flynn: 描述婚姻裡的訛諛我詐。廢話不多說,請直接看我的心得文。
4. The End of Your Life Book Club by Will Schwalbe: 排名最高的非小說,描述兒子在癌症末期的母親病床邊,發起了一場讀書會,在等待死亡的同時,他們一起閱讀、一起談論生命的意義。非常感人。但是由於非小說一直不是我的強項,所以雖然列在我的To read list上,但距離完成閱讀還需要好一段時間。
5.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by Ben Fountain: 八個美國海軍在一場被新聞轉播的戰役中存活下來,隨即被布希政權請回美國進行「勝利之旅」,期望藉此獲得廣大民眾對於戰爭的支持。在這個下著雨又冷颼颼的感恩節夜晚,他們在達拉斯牛仔隊比賽中場走上足球場,在天命真女(Destiny's Child)的歌聲中,接受群眾的歡呼與表揚。戰場上的殘酷與艱辛,對照著祖國美式足球文化中資本主義的急功近利,與流行文化的摧殘,一切是這麼的諷刺、超現實,卻又讓人心痛。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決選(註)。
6. 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 Life, Death, and Hope in a Mumbai Undercity by Katherine Boo: 中文版《美好永遠的背後》已經由商周出版。得過普立茲獎的她,以描寫貧窮與弱勢出名,首次出版書籍即是談論孟買的貧民窟,再次發揮她強大的文字渲染力,強力衝擊讀者的心靈。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決選(註)。
7. A Hologram for the King by Dave Eggers: 描述一個在沙烏地阿拉伯經商的男子努力想找回他的生命、他的事業,同時還要負擔女兒大學學費,同時找到生命意義的故事。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透過沙烏地阿拉伯的生活經驗,描寫現代美國社會。
8. The Middlesteins by Jami Attenberg: 這本小說篇幅不長,描寫芝加哥一個猶太家族中,媽媽體重超過136公斤導致大小病不斷,爸爸卻選在這時候宣布分居(因為136公斤的女人實在讓他性慾全消),她的兒女要如何幫助媽媽恢復健康?文字會讓猶太移民後裔感同身受,許多小小的嘲諷也成為閱讀中的樂趣。目前正在閱讀中,敬請期待。(11/17補心得文連結)
9. Mortality by Christopher Hitchens: 作者本人因罹患食道癌,於死前十八個月寫下來的作品。詼諧的語調裡,他探討疾病、疾病本身如何作為一種社會上的禁忌(Taboo),以及這種疾病如何改變人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與經驗,一直到最後他勇敢對抗病魔的心路歷程。
10. The Fault in Our Stars by John Green: 本來是一本寫給青少年閱讀的YA小說,竟然也在成人的閱讀圈中引起軒然大波。一個罹患癌症的十六歲女孩,在支持團體中認識了罹患骨癌且已經一腿截肢的十七歲男孩,他們在有限的生命裡墜入情網。無所不在的死亡氛圍裡,他們很用力的學習去愛,去發掘彼此的熱情。就算生命已走到盡頭,人是不是還可以勇敢卻謙卑的活過?這本用青少年角度所書寫的小說,會讓讀者為了他們的早熟而心痛,也為了他們的情感而落淚。Amazon網路書店上一千多位讀者五顆星感動推薦。
我目前已看過一本(第三名)、閱讀中一本(第八名)、入手三本(第一、四、十名),是不是有點遜哩~囧
同場加映:美國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2012十大選書
1. Building Stories by Chris Ware
2. Bring Up the Bodies by Hilary Mantel
3. The Round House by Louise Erdrich
4. Happiness Is a Chemical in the Brain by Lucia Petrillo
5. The Devil in Silver by Victor LaValle
6. Detroit City Is the Place to Be: The Afterlife of an American Metropolis by Mark Binelli
7. All We Know: Three Lives by Lisa Cohen
8. People Who Eat Darkness: The True Story of a Young Woman Who Vanished from the Streets of Tokyo by Richard Lloyd Parry
9. The Barbarous Years: The Peopling of British North America: The Conflict of Civilizations,1600-1675 by Bernard Bailyn
10. Iron Curtain: The Crushing of Eastern Europe, 1944-1956 by Anne Applebaum
台灣時間11/15註: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最終得主於美國時間11/14星期三公佈。
小說類由The Round House獲得,非小說類由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獲得。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普立茲獎文學類:缺席
![]() |
2011年普立茲獎小說類得主 |
美國一年一度新聞界最高榮譽獎項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於4月16日公佈,跌破大家眼鏡的是,文學類繼1977年以來,竟然於今年再度從缺!
普立茲獎文學類選拔的機制是,由三位評審由300本書中選出三本推薦書籍,最後再由普立茲獎委員會投票選出該獎項得主。今年的三位評審是Michael Cunningham(因《時時刻刻》一書獲得1999年普立茲文學類得主)、Susan Larson(前紐澳良The Times-Picayune日報書籍編輯)以及Maureen Corrigan(npr的書評),而今年被推薦的三本小說則是Denis Johnson的Train Dreams、Karen Russell的處女作Swamplandia! 以及已故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生前未完成的作品The Pale King(由其編輯代為完成出版)。
星期一消息一傳出來後,整個出版界嘩然,出版商難過的是又少了一個打書的頭銜,讀者也因為少了一個重要的閱讀指標而震驚,連評審都覺得莫名其妙。
名作家Ann Patchett更直接開砲,以作家角度而言,她所感受到的是失望,畢竟「輸給某個人總比輸給沒有人好多了」;身為一個書店老闆,她所感受到的是憤怒,不管今年委員會做出這個決定的理由是因為無法獲得多數決,或者是真心覺得這三本推薦書籍都不夠格,市場上大部分讀者一定會認為這就代表今年的文學出版品裡,缺乏具獲獎品質的代表作。
然而,在這個出版界風雨飄零的年代,一本足以引起主流媒體注意並提振市場買氣的得獎作品,尤其重要。
她強調,「閱讀文學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閱讀文學與小說,人們得以想像和自己全然不同的人生,以培養對於他人的同理心。並且在閱讀這些錯綜複雜的故事線時,人們才能夠在小說的世界裡找到「安靜」與「獨處」的能力。(這樣的想法,竟與David Foster Wallace生前於2005年發表的畢業演說This is Water裡人文社會學科的重要性不謀而合。)
普立茲小說獎,一直以來都是作家、讀者、書商共同將閱讀文學發揚光大的最好機會與平台,而今年,沒有人是贏家。
或許我們只能往好處想,與其讓媒體注意力都放在得獎書籍上,不如讓三本入圍作品都沾沾光吧!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