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non-fic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non-fiction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Bad Feminist《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讀書會雜記

在台灣身為一個碩士學位主修性別研究的女性主義者,其實並不容易,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女性主義已經不再是單一形式、單一場域、單一面向的運動,同時使得「女性主義者」這個詞更難被定義。

Roxane Gay寫的這本Bad Feminist無疑是2016到目前為止我的最愛(沒有之一),然而這本書並非2016才出版,而是早在2014年夏天問世,讓我讀了以後感到相見恨晚,越讀越不想要這本書結束。Roxane Gay同時也在TED Talk以"Confessions of a Bad Feminist"為題,闡述女性主義者與女性主義運動的多重樣貌。

「女性主義」一詞帶著非常雄厚的歷史脈絡,過去活躍在女性主義運動的「女性主義者」們似乎都有個完美的形象,這些特徵可能包含必須走上街頭、必須生氣、必須堅強、必須憎恨男人、不能剃毛...等等,彷彿不符合這個形象,或沒辦法確切地闡述女性主義理論理論,就不配稱為「女性主義者」,這對於嚮往女性主義的人來說,是很沉重的壓力與阻力,畢竟人絕非完美。

因此Roxane Gay自稱是個Bad Feminist,她認為女性主義必定是有缺陷的,因為女性主義是一個由人所組成的運動,而人生來就是有缺陷的。而且女人本來就不是一個同質的分類,我們可能擁有不同膚色、生於不同文化、處於不同社經地位,自然也就無法給「女性主義」一個唯一真實的定義,也沒有任何一種女性主義能適用於所有的女性主義者。

然而即使女性主義是有缺陷的,它仍然提供我們一個理論基礎去分析,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路與方向。對Gay而言,女性主義讓她找到自己的聲音,並且幫助她發聲;女性主義是選擇,它讓Gay尊重其他女人的選擇,即使她自己並不會做同樣的決定;女性主義同時也是她怎麼寫、怎麼讀、怎麼活的準則。

我非常贊同這個定義,也非常感動。

但是到底誰才是女性主義者?女性主義者必須時時刻刻為女人而戰嗎?如果我喜歡看美式足球,是不是就不能當個女性主義者了?

我推薦過自己參加的兩個讀書會討論過這本書,大部分人都很喜歡,但也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我記錄於下:


1. 除了探討女性主義相關議題,書中也包含許多作者對於自己身為an African American female, a feminist, a queer的多重身分探討,特別是種族議題的戲份很重,優點是這本書確切反映了intersectionality所探討的精神與觀點,缺點是如果只為了女性主義而來可能會有點失望。


2. 其中有些文章需要讀者對於美國文化有一些了解會比較有趣。不過當作散文讀一讀,也是不錯啦。


3. 最有共鳴的一篇是對於電影《姊妹》(The Help)的分析,大概因為大家都看過那部電影,討論滿熱烈,也點出許多看電影時沒注意到的盲點。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Lactivism:母乳魔人退散!

最近一個奶粉商的廣告讓許多媽媽看了心有戚戚焉,由其是半夜三點起來餵奶擠奶的那一個鏡頭,默默的道盡了母乳媽媽的辛苦與疲憊。

對我來說,擠奶與親餵其實充滿了喜悅,由其是親餵的親密感,更是無可取代。然而,我從來沒想過我會在一年一次的高中同學會遇到母乳魔人。

身為一個早產兒的媽媽,我斷斷續續的餵了兩個月母乳,然後在早產兒吸吮力不足、嘴巴太小無法正確含乳等因素下無法親餵,導致自然而然退奶。我對自己的成績感到很滿意,而且我很驕傲自己從沒有為了餵母奶這件事掉過眼淚。

但是當旁人聽到「退奶」這兩字時的反應是:「怎麼這麼快?」「為什麼要退奶?」「不再堅持一下嗎?」「妳有吃發奶食品嗎?」「母奶對寶寶很好耶!」這些話彷彿無數利箭,有意無意的指責妳,妳就是不夠努力、妳不是個好的或稱職的媽媽、你很自私、為了自己方便而退奶,不管如何就是犧牲了寶寶喝母奶的權利…

其實餵母奶這件事很好,但它不應該成為一種價值判斷,它只是做為新生兒父母所面臨的千萬個選擇之一。身為一個媽媽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餵或不餵都應該是被尊重的個人選擇。

最近在看的這本書叫做Lactivism: How Feminists and Fundamentalists, Hippies and Yuppies, and Physicians and Politicians Made Breastfeeding Big Business and Bad Policy,是的書名非常長,這些乍看之下非常不同的流派們,儘管背後原因不一,他們對於哺餵母乳這件事竟然都口徑一致大力支持,然而母乳真的是萬靈丹嗎?

這本書點出許多推崇母乳的迷思,例如,科學研究指出其實也沒有像黑玉斷續膏(這我自己加的)那麼神奇。

或是考慮下面兩個案例:第一,有許多憂鬱症患者為了哺育母乳而停藥,進而陷入更深的產後憂鬱,不僅危及母體健康,吃到母乳的寶寶還要跟著面對母親的情緒危機,這樣有比較好嗎?第二,歐巴馬說,母親為了賺錢必須返回職場,不方便親餵那我們倡導擠出來瓶餵好了。然而現實狀況下,很多公司擠奶時間是不給薪的,導致母親們必須加班來補足上班時數。為了擠奶縮短母嬰相處時間,這樣有比較好嗎?

這些案例與迷思都指出,強迫哺育母乳有時反而適得其反,而且許多現行的制度也跟不上腳步,讓這些母乳魔人在推崇母乳至上時,根本不考慮到產婦的身心狀況以及社會階級與經濟狀況等背景。

我跟另一位剛做完月子的朋友說起上周我被母乳魔人盤問的事,她說,以她當時的賀爾蒙狀態,她應該會當場殺了那個人然後跳樓自殺。

所以請各位聽到「退奶」時不要再問了,不管別人為什麼退奶,都跟你沒有關係,還是管好你自己的事就好了。

閱讀難易度:三顆星(句子還算簡單,但是有些專有名詞)
整體推薦度:五顆星

June 28, 2016補充:
我的美國好友L大師看了這篇文章後有感而發,賜給我以下回應,我分享在這裡,提供大家思考:
1. 在這件事上,魔人幾乎不在乎脈絡
2. 除了工時和社經背景,在美國有些媽媽完全不適合餵母乳,他們抽菸喝酒還甚至嗑藥
3. 出了家門,外面的社會環境不見得對「餵母乳」友善,這難道是媽媽的問題??

關於法律問題,在公共場所餵母乳,魔人大概天經地義覺得理所當然。時至今日,2016年,美國五十個州外加首都和屬地,仍然有一個州(Idaho)和屬地波多黎各,將公共場所餵母乳視為「非法」喔。

2016年1月7日 星期四

Netflix終於登台,首推真實犯罪紀錄片:Making a Murderer

照片來源:Making a Murderer Facebook粉絲專頁
最近台灣最夯話題應該就是Netflix,喊了這麼久,終於登陸台灣。無獨有偶,自去年聖誕節前開始,美國超火紅的節目之一也是Netflix原創紀錄片:Making a Murderer,描述一個坐了18年冤獄的男子Steve Avery,在DNA證據支持下於2003年出獄,2005年,他決定控告司法與警察系統,並要求3千6百萬的冤獄賠償金,卻在2005年又被當成另一樁謀殺案嫌疑犯起訴,最後被判無期徒刑且終身不得假釋。紀錄片第一集鉅細靡遺的描述第一場冤獄處理過程中,警察、檢察官、法官對於嫌疑犯的刻板印象,以及整個制度的腐敗,介下來則抽絲剝繭敘述Steve第二次被定罪的過程,讓人不禁懷疑整個偵查過程與判決結果的公正與真實性。

整部紀錄片共十集,去年十二月中一上線後立馬讓美國網友簽署近二十五萬份請願書(截至今年一月五日的統計),要求釋放男主角。同時也讓第二場審判的檢察官站出來,宣稱劇組其實漏掉很多重要的定案證據沒播出,只挑對男主角有利的,以博取觀眾同情心。劇組人員當然也不甘示弱的反擊。現在甚至有第二場審判的前陪審團員出來爆料,當時他們相信男主角是無辜的,但被施壓做出有罪判決,也有傳聞說陪審團員中某些人其實與當地警察和縣政府官員有關係。紀錄片結束了,真實世界的戰場才剛開始………

圖片來源:Huffingtonpost
這部紀錄片上線後,常常被拿來跟podcast節目Serial,以及HBO迷你影集The Jinx相提並論。兩部我都分別聽過也看過,非常推薦。Serial這個podcast節目從2014年10月開始,每週播一集,第一季共12集,描述一個青少年Adnan Syed因為涉嫌殺害自己的前女友而被定讞入獄,然而審判過程中有許多疏失與疑點,加上從頭到尾都沒有強力的具體證據,讓主持人懷疑整起審判的公正性,雖然節目從頭到尾都沒有給個解答,卻也讓此案受到全美國的高度關注,Innocent Project立馬接手調查並提起上訴,案件還在受理當中。當時在等待一週一集的Serial時,非常痛苦,第二季更是讓人望穿秋水,直到2015年12月底才出現,這次他們挑的不是像第一季那種默默無名的案子,而是曾遭塔利班綁架五年的美國大兵Bowe Bergdahl的故事。這個節目至2014年底第一季結束為止,每集平均被下載三百四十萬次,更是史上最快達到五百萬下載量的podcast節目,讓看似快要絕種的podcast起死回生。

The Jinx則是導演透過訪談地產大亨之子Robert Durst,企圖解開三起謀殺案(分別為Rob的老婆失蹤、好友被槍殺、鄰居被殺並分屍)的真相,最後,兇手在完結篇播出的前一天被逮捕,引起全美軒然大波,也將收視率推向最高峰。

這些節目的共通點就是很引人入勝,每次看完以後,觀眾與主角產生相當強的情緒連結,彷彿他們是你的朋友一樣親近(The Jinx可能是例外),然而我們不要忘了,這些節目的背後都是娛樂事業撐腰,尤其是Netflix更是以盈利為主,很多時候劇組呈現的都是最受爭議、最能引起觀眾情緒波瀾的情節,大家在收聽/收看之餘也不要被牽著鼻子走了。(可以參考Time雜誌的評論

如果你對true crime很有興趣,不妨試試這篇文章的14本推薦書單,第一本有中文翻譯本:《冤獄人生:達米恩的死囚紀事》,由衛城出版。
圖片來源:Penguin Random House

2015年12月23日 星期三

部落格重新開張!

好久不見!距離上次發文已經過了一年半,不知道還有沒有人願意看我的部落格。

這一年半間物換星移,Michael Sam已經被兩隊NFL釋出,感覺是混不太下去了...而就在我的新工作漸上軌道,終於能獨當一面時,意外的新生命來報到,我也順勢請了一年育嬰假,全心全意讀書照顧寶寶。

「媽媽」這個新身分令我看這個世界的眼光轉了一個大彎。我從沒想過有一天,我會成為一個母親,更別提母愛大爆發這件事,讓我的生活有的很大的改變。當然改變有好有壞,我的時間變得比較不自由,閱讀時間也變少了。然而,我很感激這個孩子的來臨,他的存在也讓我的閱讀走向更多元。我想好好的用更多元的眼光來認識這個世界,為將來孩子的教育做好準備,使他能以政治較正確的眼光與同理心對待他人。

所以我開始看童書了,最近也閱讀不少非小說。其中最推薦的非小說就是今年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的Between the World and Me,作者以一個父親的口吻,以書信體寫給他的兒子,由近幾年頻傳的黑人被射殺案件,反思身為一個黑人,在上個世代與這個世代的美國,「種族」所代表的意義。本書並不厚,不會花很多時間,中文版預計由衛城出版社發行。

另外一本正在閱讀的書籍是:《背離親緣(上):那些與眾不同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以及他們尋找身分認同的故事》,作者訪問了許多擁有與眾不同的孩子的家庭,看看這些父母如何用愛,來幫助這些孩子們尋找身分認同,而這個過程又賦予了父職母職什麼樣的意義。身為父母後讀來特別有感受,我知道這閱讀的過程並不輕鬆,但期望它能讓我更了解身為母親的意義與使命。想知道這個作者的書寫理念,可以先看看他的TED Talk影片

讀完再分享心得吧,謝謝收看!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The Husband's Secrets...(& Nana's 2013 Reading Statistics!)


2013年的最後一天早晨,看完了今年的第100本書,是澳洲作家Liane Moriarty的The Husband's Secret,這本書自九月出版以來就一直長踞紐約時報排行榜,現在上Amazon查看,總共有3,677人給予評分,平均是4.3顆星,真是了不得。

故事的開始很簡單,就是一位完美主婦在閣樓的鞋盒裡發現丈夫寫給她的一封信,信封上特別註明,要在丈夫死後才能打開。於是她馬上打給人在美國出差的丈夫詢問這事,沒想到丈夫除了希望她不要打開,還隔天馬上飛回雪梨,覺得事態有鬼的妻子還是打開了這封信,開啟了一連串早在二十幾年前就註定好的悲劇...

大概知道這樣就可以開始看了XD 這是一本事先知道的越少,會越覺得好看的書。只是一開頭會有許多看似不相干的人出場,我個人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認為這是一本很雜亂的故事...所以在九月時試看完,就沒有動力繼續追。後來感謝我的aNobii書友Cherry Wang的推薦,我才終於重拾這本書,過了前三章終於牢記所有出場人物姓名後,就一路順暢在兩天內看到最後,也因此發現作者這樣安排的用意,原來這絕對不是你所以為的單純的Chick Lit (由於本於性別研究的精神,我其實很討厭這個詞,但現在姑且就用這個約定俗成的詞語來代表這個眾所皆知的書籍分類)。


沒想到2013年就這樣咻~的過了,想要讀書的時間還是不夠。今天閒來無事做就把過去三年的閱讀清單做了一些統計與整理...


以閱讀書籍的語言而言,英文書的數量從2011年的5本,到了今年已經增加為34本。


以閱讀書籍的文類來看...非小說的數量有逐年增加,今年其實是因為換工作跑道的關係,所以大量閱讀了某個領域的相關書籍...這就是所謂的活到老學到老嗎~


以細項分類來看的話,這三年加起來的300本書裡,最多的是Crime/Thriller,我想應該是我自己將這個分類分得太大了,所以數量才會這麼多~

定期回顧一下自己過去的閱讀清單其實還滿有趣的,當然,在此同時也決定陪我迎接2014的下一本書了!! 明年見囉 :D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Driven: Donald Driver 球場上下都精彩的人生


2013 NFL進入倒數最後兩周賽事,國聯美聯混沌不明的情勢也越趨緊張,Green Bay Packers所處的國聯北區,在Detroit Lions連輸兩周的加持之下,終於拿回季後賽資格主控權,只要再贏兩場,就能以分組第一的姿態進入季後賽。

今天是走錯版了嗎? 為啥文學部落格變成運動部落格了?! 大家莫慌張,其實今天要介紹的就是我最喜歡的Wide Receiver: Donald Driver的自傳Driven,所以讓我於文章開頭先分析一下今年的情勢。

說到這位在Packers服役長達14季的老將Donald Driver,在2012年賽季結束後宣布退休,生涯僅缺席過4場比賽,在Packers歷史中算是出勤率第二高的球員(是的不要懷疑,第一高就是神人Brett Favre),曾經入選過4次Pro Bowl,在2010年賽季終於拿下他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Super Bowl冠軍戒指。

在球場上,他總是認真面對每一場比賽,若是接了一顆漂亮的球,他總要跳支小舞來慶祝,若是戰情不順意,他則是打起精神,為全隊進攻組喊話提振士氣。不管球賽結果如何,面對球迷與鏡頭,他總總是露出燦爛的微笑。親民的形象,讓他經過這14季球賽退休時,成為許多球迷心中最依依不捨的一位球員。

除了運動場上的輝煌戰績,他一路走來推行公益不遺餘力,出道初期就經常擔任Goodwill代言人,自2008年起,便接下Favre的棒子,擔任Packers每年舉辦的慈善壘球賽主辦人,還曾拿過美國跳舞實境節目Dancing with the Stars第14季冠軍!出版了這本自傳後,更多了「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的頭銜。

然而看似風光亮麗的背後,最被人傳頌的還是1999年選秀那年,他竟然是在第7輪第213個Pick才被選上,最後卻入選過4次Pro Bowl的佳話。

書中一開始主打的還是他來自於休士頓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中學時期住過拖車,一直到上大學以前都還曾販過毒的悲慘過去。我其實一直以來不太愛看傳記,就是因為內容的真實性往往令人存疑,因此姑且不論他上大學以前的經歷有多少是真,最令我感動的,其實是他述說自己以第213個Pick進入Packers一路走來的奮鬥過程。

當年,這個Rookie好不容易接到第一個Touch Down後竟然被調去特別組,但他沒有氣餒,就算被看輕,就算在特別組,他還是打得有聲有色。後來重回進攻組,又談到他與Favre的革命情感與默契,聽他細數每一季總是有希望打進Super Bowl,卻又失望的過程,也讓我想起其中兩年賽季,我在下雪的Wisconsin獨自求學,零下二十度還要走15分鐘去學校,以及美國同學都在歡度感恩節時,還留在24小時圖書館寫報告的悲苦心情。那時候每個星期天,我總是開著FOX與CBS度過,看他們在球場上堅持到最後一秒,看Donald Driver的認真神情,總是大大鼓舞了我。

那時候一個主播說,Football is a way of life,我便牢記至今,也總是勉勵自己,不到最後一秒絕對不可以放棄。

然而這本自傳不是只有粉飾太平,他也說到自己漸漸人老珠黃後,球隊不再重用他時的心情,身為球迷也可以理解,球隊會有球隊的考量,畢竟老人不退休,哪有辦法練新兵。但他很真誠地說,謝謝球隊給他的栽培,更要謝謝球迷的大力支持。因此有部分原因,是考慮到球迷的心情,14個賽季後,即使他知道自己還可以打球,他還是決定要在Packers退休,選擇了與Favre和Greg Jennings在面對球隊給的退休壓力時,決定投入世仇敵營Minnesota Vikings截然不同的道路。

因此,這本書其實是我買給自己的30歲生日禮物。Football場上不是只有蠻幹的鄉愿精神,或冠冕堂皇的堅持到底言論,或許正是他面對現實時所做的選擇,讓我更認定即使人生中有許多必須要妥協的地方,還是不要忘記自己最珍惜的東西是什麼。


閱讀難易度:一顆星(以非常真誠的簡單文字敘述不平凡的奮鬥人生)
整體推薦度:五顆星(極度勵志)


Title: Driven: From Homeless to Hero, My Journeys On and Off Lambeau Field
Author: Donald Driver
Hardcover: 288 pages
Publisher: Crown Archetype (October 22,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85349147

2013年11月9日 星期六

Amazon 2013 百大選書前十強


每年最令人引頸期盼的時刻又來到了,一看到Amazon和Publishers Weekly公布今年的選書,只好先把手邊正在寫的書評放下了。然而仔細一看,今年的選書好像和我想的完全不一樣哪~~看來我越來越偏離主流了(笑)

今年的Amazon很用心,還特別製作了一本免費的Reader's Guide,裡面有編輯短評這本書入選的原因,還有一些跟作者相關的資訊,像And The Mountains Echoed這篇裡面,便介紹到作者在美國巡迴Book Tour時的一些小趣事,看完後不僅對作者又更了解了一點,同時也讓我很想看那本書...(對,我中招了!!!)


以下是Amazon不分類百大選書前十強

1. The Gold Finch by Donna Tartt: 大師就是大師,睽違十一年才推出的生涯第三部小說,推出不到一個月,直衝榜首。我必須承認我對於這位作者之前的作品不熟悉,所以看到這本書敘述一位小男孩年輕時就在一場意外中失去母親,最後在藝術裡找到慰藉,這樣看似簡單,卻可以寫到784頁的作品不是很感興趣...但是身為第一名想必有他迷人之處,有看過的網友歡迎分享一下心得,因為我也很好奇!!

2. And the Mountains Echoed by Khaled Hosseini: 這本書就是《追風箏的孩子》和《燦爛千陽》的作者於2013年推出的最新作品,挾帶著強大的攻勢,五月底甫出版,連國內兩大網路書店都特別專頁介紹。看介紹又是阿富汗生離死別、親情與家族歷史等等賺人熱淚的悲慘作品,人生已經夠悲慘了,所以謝謝,看以後有沒有機會再連絡吧~

3. Thank You for Your Service by David Finkel: 又是一部敘述這場不受歡迎的戰爭與裡面無數悲慘犧牲者的作品,我猜一應該是去年的第五名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的非小說版本。對於戰爭類作品,我可能只對二次世界大戰的猶太人有興趣,所以最近開始看《當我們談論《安妮日記》時,我們在談些什麼》

4.  Life After Life: A Novel by Kate Atkinson: 這本書講述一個女孩不停死掉又活過來的故事,在歷史的洪流中,她發現自己做的選擇擁有改變世界的能力。當初看到簡介時非常想看,但看第一章沒幾頁就忘記它的存在了(掩面)。

5. Pilgrim’s Wilderness: A True Story of Faith and Madness on the Alaska Frontier by Tom Kizzia: 身為阿拉斯加安克拉治每日報的記者,作者娓娓道來這個背後擁有無數轉折的故事,這看似就是平凡清教徒的家庭,由Papa帶領著,在這個平靜的極北之地掀起一場波瀾,隨著一場戰爭越演越烈,記者也挖掘出這位Papa的來頭似乎不像外表看來那麼單純,這個家庭更暗藏許多不可說的秘密。第一次看到真人真事比小說還精彩,但可能要了解一點美國近代史會比較有趣。

6. Lawrence in Arabia: War, Deceit, Imperial Folly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Middle East by Scott Anderson: 又是一個現代西方文明與戰爭如何形塑現代中東的歷史故事Orz不贅述

7. Tenth of December: Stories by George Saunders: 他是一位讓我摸不透的作者。我得老實說我並不是非常喜歡他在這之前的作品,但這本短篇小說集卻讓我對他刮目相看。許許多多有關於救贖與良知的故事,在他筆下有時還多了些幽默。年中得知時報要出版這本短篇小說集,非常期待~加上Alice Munro獲得2013諾貝爾文學獎後,希望台灣可以出版更多國外作家的短篇小說集。

8. The Son by Philipp Meyer: 這本書背景設定在德州,時間軸卻從1800延續到20世紀石化業興起,這期間世世代代有關於權力、種族、土地與石油的糾葛,感覺起來是部史詩級的著作。但是對於德州莫名抗拒的我...又再一次略過這本書。

9. A House in the Sky: A Memoir by Amanda Lindhout: 一個從小對於國家地理雜誌裡的世界極端嚮往的女孩,長大後積極存錢就是為了環遊世界,到世界上最沒有想去的地方,成為一名戰地記者,然而她萬萬沒想到...來到這個有「全球最危險國家」索馬利亞,卻是改變她一生的決定。在這裡她被監禁了460天,遭受精神與身體的雙重折磨,卻也讓讀者看見人在面對挑戰時,可以被激發出來的韌性與堅強。

10. Eleanor & Park by Rainbow Rowell: 前十名裡面唯一上榜的YA作品,就是這本敘述1986年高中生純純戀愛的小說,然而這本書引起許多成人讀者的共鳴,原因就在於我們總相信初戀沒有善終,但是這本書卻很單純的寫出,兩個非常非常喜歡對方的青少年,如何在險惡的學校環境與惡劣的家庭反對中,誠實且堅定的面對他們的感情,並希望可以一直走下去。在那個沒有網路、沒有Facebook的年代,這讓人多麼嚮往!只能說這個封面太青春了哈哈。

今年Amazon也新增名人推薦(Celebrity Picks)單元,你可以看看自己喜歡的作家或名人有沒有在裡面,一窺他/她的閱讀喜好。(以下只是節選部分名人)



同場加映:Publishers Weekly 2013年度十大選書

1. Sea of Hooks by Lindsay Hill
2. Going Clear: Scientology, Hollywood & the Prison of Belief by Lawrence Wright
3. Dirty Wars: The World Is a Battlefield by Jeremy Scahill
4. Men We Reaped: A Memoir by Jesmyn Ward
5.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by Hanya Yanagihara (心得在此)
6. Lost Girls: An Unsolved American Mystery by Robert Kolker (很想看這本)
7. Miss Anne in Harlem: The White Women of the Black Renaissance by Carla Kaplan
8. A Constellation of Vital Phenomena by Anthony Marra
9. The Silence and the Roar by Nihad Sirees, trans. by Max Weiss
10. The Good Lord Bird by James McBride

2013年7月27日 星期六

Wisconsin大火悲歌:Firestorm at Peshtigo


講到歷史上有名的大火災,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是1666年的倫敦大火或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吧? 不過不管當時火勢是如何猛烈、災情是多麼慘重,西方世界往往把這兩場大火看作是這兩個國際級城市重生與轉型的契機,一個締造了全世界的金融中心-城區(City),另一個則是給予建築師們一個自由發展的舞台,造就了近代建築史上最華麗的一章。

然而就在1871年10月8日芝加哥大火的同一天,在Wisconsin的Peshtigo也發生一場大火,死亡人數上看2500人,卻鮮少有人提起。這場大火不是繁榮的開始,而是許多人夢想的終點。

回到1871年初,當時Peshtigo地區的繁榮景象是不可一世。Wisconsin擁有大片大片的森林與平原,鄰近密西根湖也意味著交通便利,造就當時的興盛的伐木業:光是從Peshtigo鄰近城市Marinette的周邊短短九公里內,就坐落了8座木材廠;加上當時芝加哥第一任市長William B. Ogden的中西部鐵路網建造大業正如火如荼展開中,連底特律郵報記者都說,「Wisconsin是美國的伊甸園。」

就因為這樣的榮景與希望,Peshtigo與Marinette周邊地區成為許多歐洲移民落腳的地方,伐木工廠不僅提供工作的保障,所有的工人們無不希望有一天存夠了錢,可以擁有自己的房子。然而,過度開發與鐵路興建其實對整個自然環境帶來極大的傷害,畢竟,想要蓋鐵路或蓋房子,必須要先把整片森林除去,好的木材拿去木材工廠,剩下的只好放把火燒掉。

紅色區塊就是大火延燒範圍
(From Wikipedia)
時間來到10月,天氣怪得令人納悶,一下冷一下熱,雨總是下不來,風向又怪得令人無法捉摸。於是10月初開始,當零零星星的火勢出現時,拓荒者們只能極力滅火,沒有發現全區的電報網路已經中斷,也忽視了整個自然環境推波助瀾的效果。10月8日當天,火勢來的突然,人們無處可逃,風向的怪異讓火成為一個會動的火球,就像帶著火的龍捲風一樣,以Peshtigo為中心,吞噬了整個北Wisconsin的密西根湖沿岸,延伸到部分Door County地區。

電報網路的中斷,也讓這個慘烈的消息無法向外傳播,大火過後,氣溫又回到傳統的Wisconsin十月溫度:攝氏零度,這又讓大火倖存者面臨另一波生存危機:沒有被燒死的,還要在救援隊來之前不被餓死、渴死或凍死。

當時全美國的焦點都關注在芝加哥大火救援,就連Wisconsin州長都在芝加哥,當Peshtigo大火消息好不容易傳到Wisconsin行政首府Madison,24歲的州長夫人勇敢發出指令,把原本預定要送到芝加哥的救援物資轉往Peshtigo,讓倖存者接受到物資的幫助。

這場大火的死亡人數沒有確切數字,因為很多人是新到的移民,或是單身來伐木業工作的男子,沒有人知道他們的死活,就算是有家庭的,也很難找到親人的屍首,滿坑滿谷的屍體,只能計算死亡人數上看2500人,是芝加哥大火死亡人數250人的10倍。

然而後來因為缺乏第一手的資料,倖存者又不願開口談當時的親身經歷,只想盡快開始新生活,這段歷史也因此不像芝加哥大火般有名。大火過後,伐木場接二連三關閉,原有的經濟榮景也化為烏有,整個地區也就此沒落了。

剛到Wisconsin念書的我,聽到當地友人講述這段歷史,便十分著迷,於是在Wisconsin歷史博物館買了Firestorm at Peshtigo: A Town, Its People, and the Deadliest Fire in American History這本書,書中很詳盡地說明了當地區的經濟發展以及喜多移民家庭們的狀況,讀來不禁令人辛酸。好不容易把這個故事化為中文,希望紀念我喜愛的Wisconsin州以及它的歷史。


延伸閱讀:
Gess, Denise. & Lutz, William. Firestorm at Peshtigo: A Town, Its People, and the Deadliest Fire in American History.
Wikipedia: Peshtigo Fire
Bergstrom, Bill. Peshtigo.
Pernin, Peter. Reverend. The Great Peshtigo Fire: An Eyewitness Account.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早期西部拓荒者的悲歌:Donner Party's "Desperate Passage"



66號公路號稱美國的Mother Road,憑著一股對它的熱愛,去年某天逛書店看到這本《66號公路》翻了翻就決定買下,也沒多想,沒想到整個令我大後悔。看完書只覺得內容很普通,描寫親情之類的家族回憶或朋友情誼都不是特別深刻。而且作者特別在意美國人總是把台灣當成泰國,拜託,如果今天是一個斗六的阿罵,會知道象牙海岸在哪裡嗎?不要這樣為難人家嘛。這種本位主義式的認為全世界都應該要知道台灣這個小島,反而顯現出強烈自卑式的自我安慰。最後才發現,阿,原來他父親是全台灣最之名的導演之一。朋友S搖頭說:這種文二代(相對於富二代)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為什麼翻譯文學正夯,因為本土出版的品質實在是參差不齊阿!

回到正題,66號公路號稱美國的Mother Road,是串聯東西部流通的起源之一。當年我只走了66號公路的起頭一小段,從起點芝加哥開始,橫跨整個伊利諾州,最後到達密蘇里州的St. Louis。遙想以前的西向拓荒者,含辛茹苦,舉步維艱,為的就是到西岸尋找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給下一代一個更好的未來。我去年年底看了一本歷史書Desperate Passage: The Donner Party's Perilous Journey West,說的就是在淘金熱之前的1846年,一群早期移民從密蘇里州往加州遷徙,卻是走向悲劇的故事。

冬天的Donner Lake (From Wikipedia)
在1840年代,許多美國人紛紛西移,期待西邊的好天氣,以及一個嶄新的開始可以讓他們的生活更美好。1846年5月,這群以George Donner為首的Donner一家人與James Reeds一家人為主,前前後後加起來共有八十幾人的團體,從密蘇里州出發往西前行。這個時間才出發已經算是有點晚了,但他們聽信了一個拓荒的前輩,認為有一段捷徑可以縮短路程與時間,預計9月可以抵達加州。沒想到那個前輩自己根本就沒有走過這條路,路況不僅糟糕,還要橫越沙漠,導致人們必須重新闢出一條道路之外,還沒有水喝、糧食不足、牲畜被搶,後來逼不得已只好拋下篷車以便加快行進速度,只求早日通過沙漠這個惡劣的環境。

沒想到好不容易過了沙漠,行程已經是大大的Delay,不僅沒有比走原路快,還喪失許多珍貴的食物與資源(如篷車、牲畜等)。等到他們於11月初好不容易抵達內華達山脈時,已經下起了雪來。從內華達山脈到加州最西邊最後這段路其實也沒那麼難走,若他們於9月到達內華達山脈,其實也還算好走,但那年雪下得特別多,又餓又冷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前進,只好在Truckee Lake旁,就前人留下來的簡陋木屋紮營。後來,天氣越來越酷寒,食物越來越少,他們吃完了狗肉,只好吃起同伴的屍體。

The Donner Party Memorial (From Wikipedia)
一直到了隔年的2、3月,才有許多由拓荒者組成的救難隊入山搜救,八十幾人裡最後獲救的只有四十多人,許多人即使獲救,也仍然因為酷寒與飢餓處於一種精神錯亂的狀態。吃人肉以求生存的消息不脛而走,這件事也成為拓荒史上最殘忍的一章,不僅是美國中學生歷史課必讀的內容之一,也被很多不同的書、電影、戲劇、詩大量引用。我選的這本書,不僅詳細的說明事件始末,也把人物性格刻劃得很清楚,患難中更可以見到許多人性真實的樣貌:有人選擇勇敢犧牲,可以為了無親無故的人再次入山搜救,也有人趁亂打劫,甚至提議抽籤決定誰要成為讓大家溫飽的食物。雖然說事件的原貌經倖存者各說各話,版本百百種,但透過本書亦可以一窺當時拓荒者的艱辛與掙扎。

諷刺的是,當年的慘案地點(Truckee Lake,已經被更名為Donner Lake)已是個滑雪度假區,景色之優美,夏天時遊客也是絡繹不絕。只有Donner紀念州立公園(Donner Memorial State Park)裡的紀念碑,高度不多不少6.7公尺(22呎),告訴來此一遊的人們,這正是那年積雪的深度。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Desperate Passage: The Donner Party's Perilous Journey West
Author: Ethan Rarick
Hardcover: 304 pages
Publis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st Printing edition (February 4, 2008)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195305029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熱騰騰!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12選書名單出爐!

Picture borrowed from Amazon.com, click to see more about the Amazon'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3年選書書單請到這裡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Amazon年度選書揭曉時間,去年在朋友的Blog上翻譯了Amazon 2011十大選書,今年有了自己的家,就立馬在美國時間11/12宣布名單隔天,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最近的英美出版界新聞特別多,除了Random House和Penguin合併後即將佔領四分之一的英語系書籍市場,以The Human Stain《人性污點》一書聲名大噪的Philip Roth也宣布封筆退休,但狗屁倒糟的事也一堆:Bridget Jones系列竟然可以出到第三集(OK,我承認我不是她的fan),連Fifty Shades of Grey《五十道葛雷的陰影》一書都可以被拿來當作離婚的理由(OK again,我對於花二十頁描寫一場性愛的小說實在不感興趣)。往好處想,或許文學與小說已經越來越滲入人們的生活了也不一定。(我真是個正面思考的人。)

Anyway, JK羅琳意料之中沒有進榜(哈)。以下,精選Amazon百大前十名一一簡介:

1. The Round House by Louise Erdrich: 以描寫美國原住民部落著名的小說家、詩人、童書作家Louise Erdrich在2012年推出她的第14本小說,一出版馬上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決選的殊榮(註),並且被譽為是美國原住民版本的To Kill a Mockingbird(中文版《梅崗城故事》為描寫種族衝突的聖經小說),這次將內容著重於一場發生於母親身上的種族仇恨的殘暴事件,如何讓一個小男孩一夜長大的故事。目前列入我的To read list中。

2. The Yellow Birds by Kevin Powers: 一位退休老兵的小說處女作,描寫兩個年輕人在戰爭中努力存活的故事。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決選(註)。

3. Gone Girl by Gillian Flynn: 描述婚姻裡的訛諛我詐。廢話不多說,請直接看我的心得文

4. The End of Your Life Book Club by Will Schwalbe: 排名最高的非小說,描述兒子在癌症末期的母親病床邊,發起了一場讀書會,在等待死亡的同時,他們一起閱讀、一起談論生命的意義。非常感人。但是由於非小說一直不是我的強項,所以雖然列在我的To read list上,但距離完成閱讀還需要好一段時間。

5.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by Ben Fountain: 八個美國海軍在一場被新聞轉播的戰役中存活下來,隨即被布希政權請回美國進行「勝利之旅」,期望藉此獲得廣大民眾對於戰爭的支持。在這個下著雨又冷颼颼的感恩節夜晚,他們在達拉斯牛仔隊比賽中場走上足球場,在天命真女(Destiny's Child)的歌聲中,接受群眾的歡呼與表揚。戰場上的殘酷與艱辛,對照著祖國美式足球文化中資本主義的急功近利,與流行文化的摧殘,一切是這麼的諷刺、超現實,卻又讓人心痛。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決選(註)。

6. 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 Life, Death, and Hope in a Mumbai Undercity by Katherine Boo: 中文版《美好永遠的背後》已經由商周出版。得過普立茲獎的她,以描寫貧窮與弱勢出名,首次出版書籍即是談論孟買的貧民窟,再次發揮她強大的文字渲染力,強力衝擊讀者的心靈。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決選(註)。

7. A Hologram for the King by Dave Eggers: 描述一個在沙烏地阿拉伯經商的男子努力想找回他的生命、他的事業,同時還要負擔女兒大學學費,同時找到生命意義的故事。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透過沙烏地阿拉伯的生活經驗,描寫現代美國社會。

8. The Middlesteins by Jami Attenberg: 這本小說篇幅不長,描寫芝加哥一個猶太家族中,媽媽體重超過136公斤導致大小病不斷,爸爸卻選在這時候宣布分居(因為136公斤的女人實在讓他性慾全消),她的兒女要如何幫助媽媽恢復健康?文字會讓猶太移民後裔感同身受,許多小小的嘲諷也成為閱讀中的樂趣。目前正在閱讀中,敬請期待。(11/17補心得文連結)

9. Mortality by Christopher Hitchens: 作者本人因罹患食道癌,於死前十八個月寫下來的作品。詼諧的語調裡,他探討疾病、疾病本身如何作為一種社會上的禁忌(Taboo),以及這種疾病如何改變人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與經驗,一直到最後他勇敢對抗病魔的心路歷程。

10. The Fault in Our Stars by John Green: 本來是一本寫給青少年閱讀的YA小說,竟然也在成人的閱讀圈中引起軒然大波。一個罹患癌症的十六歲女孩,在支持團體中認識了罹患骨癌且已經一腿截肢的十七歲男孩,他們在有限的生命裡墜入情網。無所不在的死亡氛圍裡,他們很用力的學習去愛,去發掘彼此的熱情。就算生命已走到盡頭,人是不是還可以勇敢卻謙卑的活過?這本用青少年角度所書寫的小說,會讓讀者為了他們的早熟而心痛,也為了他們的情感而落淚。Amazon網路書店上一千多位讀者五顆星感動推薦。

我目前已看過一本(第三名)、閱讀中一本(第八名)、入手三本(第一、四、十名),是不是有點遜哩~囧

同場加映:美國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2012十大選書

1. Building Stories by Chris Ware
2. Bring Up the Bodies by Hilary Mantel
3. The Round House by Louise Erdrich
4. Happiness Is a Chemical in the Brain by Lucia Petrillo
5. The Devil in Silver by Victor LaValle
6. Detroit City Is the Place to Be: The Afterlife of an American Metropolis by Mark Binelli
7. All We Know: Three Lives by Lisa Cohen
8. People Who Eat Darkness: The True Story of a Young Woman Who Vanished from the Streets of Tokyo by Richard Lloyd Parry
9. The Barbarous Years: The Peopling of British North America: The Conflict of Civilizations,1600-1675 by Bernard Bailyn
10. Iron Curtain: The Crushing of Eastern Europe, 1944-1956 by Anne Applebaum

台灣時間11/15註: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最終得主於美國時間11/14星期三公佈
小說類由The Round House獲得,非小說類由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獲得。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未成的烏托邦:Shulamith Firestone (1945-2012)

From Wikipedia

假日很少上網的我,星期一睡眼惺忪走進辦公室,才打開電腦裡的RSS就看到這個噩耗。常被認為寫出基進派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理論基礎之一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Shulamith Firestone美國時間8月28日在紐約的公寓中辭世。家人宣稱是自然死亡,享年67歲。

她的一生可謂非常戲劇化,出身一個正統猶太教家庭,妹妹還成為一個有名的拉比,其生長環境保守程度可想見一斑。但她後來進入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學美術,除了在美國民權運動及反戰運動中十分活躍,也在芝加哥及紐約分別創立兩個女性組織,草根經驗豐富。

然後在1970年,她年紀輕輕25歲就出版了這本The Dialectic of Sex鉅作,震撼了整個學界。她認為家庭在女性及小孩的壓迫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主要原因不是「生產」,而是「再生產」,讓女性在懷孕以及養育小孩時必須要受到男人的餵養與保護,這樣的分工也造成權力上的差異。因此她認為未來世界的烏托邦裡,女性不應該繼續生養小孩,而是應該交由科技來再生產,如子宮外妊娠(extrauterine gestation)等,女性便可從生理上的束縛中被解放,從而打亂原本的分工,女人也才能夠真正的獨立。

這樣的論點在當時引起熱烈的討論,除了讓人耳目一新以外,也引來許多批評,例如說有人認為她的論點是生物決定論,忽略了女性被壓迫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也有人主張科技本身就是被掌握在男人的手裡,很難成為有效解放女性的工具。甚至有人說,科技也有可能被男人用來作為壓迫女人的工具,如果連「生殖」這個女性才有的能力都可以被科技取代、被男人利用,或許女性會更慘也說不定。

其實女性主義本來就是大家罵來罵去意見眾多,一個理論不管再怎樣完善,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已經沒有一個是可以普世通用的理論或典範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廣大批評,年輕的Firestone無法承受這麼大的壓力,身體和精神都出了狀況,並在1980年代因為精神分裂症而入住療養院。後來的日子裡,她大部分時間躲起來寫作與作畫,出版品也少之又少。

我大學時的社會學老師說,她的言論就是太先進了,也充滿了許多衝突,當他自己無法面對這樣的衝突時,精神分裂也成為一條必然的道路。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好清楚,那時候我還會猜想25歲的我,又會是什麼樣。(阿現在都30歲了也沒怎麼樣......)

Firestone後半輩子深居簡出,悄悄的辭世了,她的烏托邦或許還未完成,女性的壓迫也從未消失過。但是作為這樣一個女性主義的先驅,她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是完全不可磨滅的。2012年,面對Adrienne Rich與Firestone兩位基進女性主義者的逝世,這個世界不知道又成長了多少。

參考資料:《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The Book of Feminism、大學與研究所的筆記。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Just My Type:字型世界裡的任性與美好


我其實是一個很少看非小說的人,但是身為一個編輯,我對於字型(Font)/字體(Typeface)的選擇一直很掙扎。這故事可以回溯到我國中畢業時做的班級刊物,為了要使用仿宋還是魏碑我苦惱了一個禮拜,最後還是選擇了魏碑體見證(與哀悼)那個青澀年代的結束。因此這本書去年底一出版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多數人可能沒發現,字型的重要性之大,我們可以說它其實主宰了人類的生活也不為過。但人人卻往往對於字型的差異視而不見,這或許也是設計師成功的所在:讓人們太專注於那些字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忽略了字型使用上的變異性。(當然這也成為字型設計界的一大爭議點:Transparency and Visibility,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

Just My Type是一本寫給對於字型/字體有興趣的普羅大眾,它不是很老梗的從十五世紀的古騰堡印刷史開始說起,讓你覺得歷史很枯燥乏味,而是以主題式的章節來說明字型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非常容易閱讀,也讓人容易沉迷。

字型的世界原來是這麼多采多姿,也可以是充滿了浪漫的愛戀(如消失的Dove字體)與邪惡的戰爭(如Helvetica與Arial的戰爭,請見Youtube影片“Font Fight”)。更別提2009年八月底時IKEA把公司一直以來所使用的字型Futura換成Verdana,從優雅古典進入摩登時期,讓IKEA的整體公司形象似乎又更為廉價了一點。
字型到底有多重要呢? 它甚至左右了人民對於候選人的觀感,Obama一直以來所選用的Gotham就代表了它2008年競選口號“CHANGE WE CAN BELIEVE IN”的誠實與可靠。有的字型甚至在某一時期代表了一個國族的National Identity。

這本書最後面同時也提供許多實用的網站及有趣的影片連結,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自行查閱。其中我覺得十分有趣的是,他介紹了一款iphone app叫做WhatTheFont,你可以使用唉鳳的照相功能,把想要辨別的文字照相上傳後,他會自動辨識這段文字所使用的字型。書中說準確度很低,但我今天試用了一下,發現他還滿準的阿!!還是我出的考題Futura太簡單了呢(笑)非常有趣,大家可以試看看喔!

好了,書裡面許許多多有趣的奇人軼事我不方便在這邊透露太多,以免破壞大家的閱讀興致。不過最近很多朋友發現我在看這本書以後,最常問我的問題是:那麼,哪一種字型是最容易閱讀的呢?作者回答,你最常使用的字型其實就是對你而言最容易閱讀的。

你或許會說,欸!這不是有回答跟沒回答一樣嗎?我只能說,有時候字型的選用就是一種fu,等你慢慢去發現它們在某些context下所呈現的特質與美好。You Know,設計師總是任性的嘛!

閱讀完這本書,你絕對會對生活中的字型有另外一層不一樣的看法。下次再遇到這些熟悉的老朋友,你再也沒有辦法假裝視而不見了。

ps. 這本書的宣傳影片也非常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Title: Just My Type: A Book About Fonts
Author: Simon Garfield
Hardcover: 356 pages
Publisher: Gotham (September 1, 2011)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1592406524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謝謝妳,Adrienne Rich


Adrienne Rich,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同時也是知名女性主義者,在三月二十七日去世了,享年82歲。


想當年我第一次踏進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上的就是Rich 1977年出版的Of Woman Born。或許我我應該這樣說,當年正是Adrienne Rich和Nancy Chodorow對於母職的論述,讓我無可自拔的進入性別研究這個領域。


這對我的生命而言,有著很重大的私人意義。


從小跟在媽媽的身邊長大,聽媽媽說和婆婆之間的點滴,看媽媽和外婆之間的愛與矛盾,我在上大學以前,一直認為自己永遠都沒有辦法生小孩,因為我對於母職有著無可言喻的抗拒,因為我想自己並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


Adrienne Rich做為一個Radical feminist(以前中譯基進女性主義者),她相信過去的母職是一個被父權制度(institution)所主導建構的經驗,所以不管是懷孕、生產過程或是養育小孩,對女人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角色,女人只是覺得成為母親是理所當然,也理應給予小孩無私的愛。就算是性,也只是生育的一種手段,所以過去的女人幾乎沒有高潮,也不被允許,女人對於她們自己的身體(與身體的愉悅)是全然的陌生。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女人一定要做為一個母親嗎?我們難道沒有辦法做自己嗎?這兩者真的無法共存?Rich指出,其實有問題的不是母親這個角色,而是把母親這個角色當作一種壓迫女性的制度。


年輕時代的我念了這一段大為震驚。


媽媽一直以來一直堅強的隱忍著,為了我,為了爸爸,為了這個家,但是她沒有想過她自己。於是我對她所有的不諒解與怨懟一瞬間都消失了,因為我知道不管如何她是愛我的,而我也愛她,只是我一直以來都期望她做個好媽媽(如同社會以及我對自己的期待一樣),但是卻忽略了她的需要,或是她做為一個女人要怎樣活著。


Radical feminism主張女人之所以被壓迫就是因為性別上的差異,所以她們從很多角度去詮釋尋找女性受壓迫的根源,提出許多嶄新且(當年被認為)異想天開的說法。很多人抨擊她們,認為她們的說法其實只是更加深了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Rich針對這樣的攻擊直接回答,“I write as woman, lesbian and feminist; I make no claim to be universal, neuter or androgynous.” 反正老娘我寫東西就是從一個女人一個女同志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角度去寫,而不是那些普世的、中立的、雌雄同體的,你不爽不要看(好,最後一句我自己加的XD)。


我則想說謝謝妳,Adrienne Rich,是妳引起我對於性別研究的興趣。儘管Radical feminism只是曇花一現,後來也被很多人詬病,但我相信,正是這些許許多多的女性主義流派體現了女性主義本身的精神。對我而言,女性主義讓我更了解自己的生命,也更了解他人在生命中所做的選擇,並且選擇尊重這些差異、不同與矛盾,也相信正是這些不同讓人所處的社會更加多元美麗。


好像跟Radical feminism想要講的東西完全背道而馳了(笑)。


最後附上我所擁有的Of Woman Born書封照片,這是當年在學校圖書館舉行每學期一次的二手書跳樓大拍賣時搶到的,一本只要美金一塊錢(笑)。但最令我感動的是書前面寫的一段話:「這本書獻給我媽媽做為50歲生日禮物。正是妳的智慧、愛、幽默、關懷與支持讓我知道什麼是母職—潔西卡。」


我想做為一個女性主義者,Rich妳讓許許多多女兒們更了解自己的母親,更勇於擁抱自己。


謝謝妳,一路好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