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推薦4-5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推薦4-5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年6月2日 星期二

Bad Feminist《不良女性主義的告白》讀書會雜記

在台灣身為一個碩士學位主修性別研究的女性主義者,其實並不容易,尤其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女性主義已經不再是單一形式、單一場域、單一面向的運動,同時使得「女性主義者」這個詞更難被定義。

Roxane Gay寫的這本Bad Feminist無疑是2016到目前為止我的最愛(沒有之一),然而這本書並非2016才出版,而是早在2014年夏天問世,讓我讀了以後感到相見恨晚,越讀越不想要這本書結束。Roxane Gay同時也在TED Talk以"Confessions of a Bad Feminist"為題,闡述女性主義者與女性主義運動的多重樣貌。

「女性主義」一詞帶著非常雄厚的歷史脈絡,過去活躍在女性主義運動的「女性主義者」們似乎都有個完美的形象,這些特徵可能包含必須走上街頭、必須生氣、必須堅強、必須憎恨男人、不能剃毛...等等,彷彿不符合這個形象,或沒辦法確切地闡述女性主義理論理論,就不配稱為「女性主義者」,這對於嚮往女性主義的人來說,是很沉重的壓力與阻力,畢竟人絕非完美。

因此Roxane Gay自稱是個Bad Feminist,她認為女性主義必定是有缺陷的,因為女性主義是一個由人所組成的運動,而人生來就是有缺陷的。而且女人本來就不是一個同質的分類,我們可能擁有不同膚色、生於不同文化、處於不同社經地位,自然也就無法給「女性主義」一個唯一真實的定義,也沒有任何一種女性主義能適用於所有的女性主義者。

然而即使女性主義是有缺陷的,它仍然提供我們一個理論基礎去分析,並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文化中找到自己的路與方向。對Gay而言,女性主義讓她找到自己的聲音,並且幫助她發聲;女性主義是選擇,它讓Gay尊重其他女人的選擇,即使她自己並不會做同樣的決定;女性主義同時也是她怎麼寫、怎麼讀、怎麼活的準則。

我非常贊同這個定義,也非常感動。

但是到底誰才是女性主義者?女性主義者必須時時刻刻為女人而戰嗎?如果我喜歡看美式足球,是不是就不能當個女性主義者了?

我推薦過自己參加的兩個讀書會討論過這本書,大部分人都很喜歡,但也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見,我記錄於下:


1. 除了探討女性主義相關議題,書中也包含許多作者對於自己身為an African American female, a feminist, a queer的多重身分探討,特別是種族議題的戲份很重,優點是這本書確切反映了intersectionality所探討的精神與觀點,缺點是如果只為了女性主義而來可能會有點失望。


2. 其中有些文章需要讀者對於美國文化有一些了解會比較有趣。不過當作散文讀一讀,也是不錯啦。


3. 最有共鳴的一篇是對於電影《姊妹》(The Help)的分析,大概因為大家都看過那部電影,討論滿熱烈,也點出許多看電影時沒注意到的盲點。


獵槍下的情歌:Shotgun Lovesongs

回頭看到2014年寫的草稿,當時就很喜歡這本書,但有太多私人情感摻雜在其中,若沒待過美國中西部的讀者可能很難理解其魅力所在。畢竟一本小說每一章都要提到tractor(曳引機)恐怕是只有在中西部生活過才能想像的日常風景。不過,若是讀者對背景不熟也無妨,故事本身也是很引人入勝的。作者在2015出版了新的短篇小說集,後續也出了幾本長篇,都沒有這本初試啼聲的處女作精彩,推薦給大家,以下是我2014的文章。

====================
這本書Shotgun Lovesongs描寫的是故鄉的愛,而書中的故鄉在Wisconsin的一個小鎮,人口不過一千多人,多數民眾以務農維生,典型的鄉下小鎮,但卻是一本非典型的美國中西部小說。
故事描述四位從小到大一起長大的好友,現年三十出頭,有人離開有人留下,有人已是世界知名的搖滾明星,也有人仍過著勉強餬口的務農生活。三場婚禮把他們又聚集在一起,但他們心裡從未改變的,是對Wisconsin這個小鎮無法割捨的濃濃情感。

閱讀這本書,在Wisconsin求學的兩年生活彷彿又歷歷在目,這裡四季分明,每個季節都有他的美好。

冬天的時候平均氣溫是攝氏零下10度,偶爾比較溫暖到了攝氏0度,我們就開心得不得了。Wisconsin的冬天是很封閉的,有時候一天的降雪量高達10幾20英吋,無法開車出門公車又停駛,但上學還是得上,因為這個州絕不輕易停班停課,只能踏著深及膝蓋的積雪,爬上積雪已經變成冰的斜坡去教室,偶爾看到路邊打滑的車輛還要見義勇為幫忙推車。

但冬天也讓人有很多時間與自己相處,在下著雪的窗邊閱讀,充滿寧靜專一的幸福感。在下著雪時去露天球場看美式足球,一邊喝著熱可可,和不認識的大學生瘋狂的尖叫,更是辛苦了一周後的最佳休閒。很多前輩都說,那是因為妳只待兩年,所以才喜歡冬天,但是閱讀到在家鄉務農的主角之一受邀去紐約參加婚禮,那五光十色的城市喧鬧,真的讓人好想念下雪時的寂靜感受。

當積雪開始融化,街道一片泥濘,黑冰滑得讓人膽戰心驚,春天雖然已經緩緩來臨,但即使是5月雪胎還是不能換掉,氣溫偶爾來到攝氏15度,就可以換上薄夾克了。許多種顏色的花開始綻放,野兔大舉出籠占據街旁的草地,學生開始騎機車,農夫開始準備農事,整個州好像醒了過來。

夏天是最熱鬧的季節,每周六的農夫市場終於開張,不只充滿新鮮的農作物,還有露天音樂會、演唱會、草莓季等,讓大人小孩都充分享受到美國農業大州豐富甜美的果實。開一個小時左右有水上樂園,或是去州立公園泛舟、登山、露營等活動,但夏天的幸福垂手可得,只要走到學校的湖邊,喝杯Wisconsin自產啤酒, 聽樂團現場演出或看場露天電影,偶爾被悠遊在岸邊的鴨子輕啄,也是周間下班下課後最佳的放鬆。最好是安排3-5天至Door County度假,選幾本好看的閒書,一邊吃水煮魚和櫻桃派,過過悠閒的港邊生活。

秋天則是收穫的季節,捧著熱騰騰的蘋果西打,看五顏六色的楓葉佈滿整個山頭,夜遊玉米田迷宮後圍在營火旁烤棉花糖,接著參加全美中西部最盛大的封街萬聖節遊行,在感恩節那天看職業美式足球比賽,宣告球季正式進入高潮(雖然狂熱球迷的球季沒有斷過),但一邊吃火雞沾蔓越莓醬,飯後來一場Scrabble,慢慢將活動拉回室內,冬天即將來臨,我們獨自面對的還是自己。

美國人有一個詞叫做Shotgun Wedding,意思是男方若是先上車才補票,女方的父親會在婚禮時帶著獵槍出席,以免男方反悔。雖說在性別平等的時代,誰拿獵槍還不知道,但這本書的書名Shotgun Lovesongs,講述的是外出闖蕩江湖多年還是看不見成功的遊子,最後還是選擇回到故鄉,在下著大雪的鄉下雞舍裡與自己面對面,寫下帶著滿滿情感,最真實的樂章。

或許人一生中都有一個不見得是完美,卻是最充實美好的日子,我會說那是妳在尋找自己的旅程中最美卻也最酸的風景,我把我的心留在Wisconsin,期待有一天可以用一種不一樣的眼光去和當時勇敢,卻也愚笨的自己說,謝謝妳,現在我很好,也還在努力著。

2016年5月30日 星期一

Lactivism:母乳魔人退散!

最近一個奶粉商的廣告讓許多媽媽看了心有戚戚焉,由其是半夜三點起來餵奶擠奶的那一個鏡頭,默默的道盡了母乳媽媽的辛苦與疲憊。

對我來說,擠奶與親餵其實充滿了喜悅,由其是親餵的親密感,更是無可取代。然而,我從來沒想過我會在一年一次的高中同學會遇到母乳魔人。

身為一個早產兒的媽媽,我斷斷續續的餵了兩個月母乳,然後在早產兒吸吮力不足、嘴巴太小無法正確含乳等因素下無法親餵,導致自然而然退奶。我對自己的成績感到很滿意,而且我很驕傲自己從沒有為了餵母奶這件事掉過眼淚。

但是當旁人聽到「退奶」這兩字時的反應是:「怎麼這麼快?」「為什麼要退奶?」「不再堅持一下嗎?」「妳有吃發奶食品嗎?」「母奶對寶寶很好耶!」這些話彷彿無數利箭,有意無意的指責妳,妳就是不夠努力、妳不是個好的或稱職的媽媽、你很自私、為了自己方便而退奶,不管如何就是犧牲了寶寶喝母奶的權利…

其實餵母奶這件事很好,但它不應該成為一種價值判斷,它只是做為新生兒父母所面臨的千萬個選擇之一。身為一個媽媽應該有自由選擇的權利,餵或不餵都應該是被尊重的個人選擇。

最近在看的這本書叫做Lactivism: How Feminists and Fundamentalists, Hippies and Yuppies, and Physicians and Politicians Made Breastfeeding Big Business and Bad Policy,是的書名非常長,這些乍看之下非常不同的流派們,儘管背後原因不一,他們對於哺餵母乳這件事竟然都口徑一致大力支持,然而母乳真的是萬靈丹嗎?

這本書點出許多推崇母乳的迷思,例如,科學研究指出其實也沒有像黑玉斷續膏(這我自己加的)那麼神奇。

或是考慮下面兩個案例:第一,有許多憂鬱症患者為了哺育母乳而停藥,進而陷入更深的產後憂鬱,不僅危及母體健康,吃到母乳的寶寶還要跟著面對母親的情緒危機,這樣有比較好嗎?第二,歐巴馬說,母親為了賺錢必須返回職場,不方便親餵那我們倡導擠出來瓶餵好了。然而現實狀況下,很多公司擠奶時間是不給薪的,導致母親們必須加班來補足上班時數。為了擠奶縮短母嬰相處時間,這樣有比較好嗎?

這些案例與迷思都指出,強迫哺育母乳有時反而適得其反,而且許多現行的制度也跟不上腳步,讓這些母乳魔人在推崇母乳至上時,根本不考慮到產婦的身心狀況以及社會階級與經濟狀況等背景。

我跟另一位剛做完月子的朋友說起上周我被母乳魔人盤問的事,她說,以她當時的賀爾蒙狀態,她應該會當場殺了那個人然後跳樓自殺。

所以請各位聽到「退奶」時不要再問了,不管別人為什麼退奶,都跟你沒有關係,還是管好你自己的事就好了。

閱讀難易度:三顆星(句子還算簡單,但是有些專有名詞)
整體推薦度:五顆星

June 28, 2016補充:
我的美國好友L大師看了這篇文章後有感而發,賜給我以下回應,我分享在這裡,提供大家思考:
1. 在這件事上,魔人幾乎不在乎脈絡
2. 除了工時和社經背景,在美國有些媽媽完全不適合餵母乳,他們抽菸喝酒還甚至嗑藥
3. 出了家門,外面的社會環境不見得對「餵母乳」友善,這難道是媽媽的問題??

關於法律問題,在公共場所餵母乳,魔人大概天經地義覺得理所當然。時至今日,2016年,美國五十個州外加首都和屬地,仍然有一個州(Idaho)和屬地波多黎各,將公共場所餵母乳視為「非法」喔。

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科倫拜槍擊案後,兇手母親的自白:A Mother's Reckoning


「當鎮上每個母親都在祈禱自己的孩子平安無事時,我卻必須祈禱自己的孩子在傷害更多人之前死去。」

1999年4月20日,美國科羅拉多州Littleton這個平凡的小鎮,發生了震驚全世界的科倫拜校園槍擊案,兩個即將畢業的高四生Eric和Dylan帶著自製炸彈與槍械進入校園,造成12名學生、1位老師死亡後,隨即自殺身亡。

當時我高中一年級,聽到這個慘案覺得很震驚,很不可思議。讓他們犯下這個案子的動機眾說紛紜,有人說是校園霸凌、有人說是暴力電玩、重金屬音樂、新納粹思想等,Time雜誌頭版甚至使用The Monsters Next Door來形容這兩位槍手,當時多數人都認為,不管外在影響為何,家庭教育一定佔了人格養成的最大因素,否則身為一個盡責的父母,你孩子的人格如此偏差,你「怎麼可能在事先看不出任何端倪?」

但事實上是,如果我們不責怪這對父母的無視,我們就必須承認,健康的家庭也會生出行為或思想偏差的孩子,你其實一點也不了解你的孩子,或者更可怕的是,你的孩子永遠都藏著你不為人知的那一面。你所害怕的那個具有危險性的陌生人,很可能就是你的兒子或女兒,這將是多麼可怕的事!

案發後幾年,一方面官司纏身,另一方面心力交瘁,Dylan的父母Tom和Sue始終沒有接受過任何媒體採訪,美國大眾納悶他們在想什麼,也懷疑他們到底隱藏了什麼。一直到2000年中期,他們才陸陸續續接受作家Andrew Solomon的採訪,採訪內容後來則收錄在Andrew於2012年出版的著作《背離親緣》(Far From the Tree)裡,這一章所探討的子女是<罪犯>(Crime)。接受Andrew訪問算是Tom和Sue往前邁進的第一步,這對慈愛的父母也著實令人喜歡,他們的家庭感覺溫暖,並且注重孩子的教育,實在看不出哪裡出了錯,也不像是養成惡魔的搖籃。

案發16年以後,2016年2月15日,Sue終於出版了A Mother's Reckoning: Living in the Aftermath of Tragedy這本書,總算是讓大眾等到她的心路歷程。

對Sue而言,Dylan一直是彬彬有禮,甚至有點害羞的大男孩。案發前幾周,Dylan才剛申請上亞利桑那州立大學,還在廚房跟爸爸討論要搬進哪一棟宿舍,案發前三天,Dylan還興高采烈的參加了畢業舞會,他的一舉一動毫無異樣,頂多就是偶爾對父母有點不耐煩、偶爾脾氣有點大,不過所有的青少年不都是這個樣嗎?到底他怎麼會一邊計畫殺人與自殺,一邊若無其事的計畫著不可能的未來?

直到警方給這對父母看兩個槍手在Eric家拍的一系列「地下室影片」以及他們的日記前,Tom和Sue甚至猜想,他是不是被逼的?是不是喀藥或喝酒?還是有什麼難言之隱?

這系列影片中,Dylan滿嘴髒話、表情醜惡,操著種族歧視的話語與仇恨的言論,一面抱怨著這個世界對他如何不公,一面詳細的與Eric討論犯案細節與過程。而在日記裡,Dylan不只一次表達自己憂鬱、厭世的意願,這些都是父母當時完全看不出來的。看完這些令人痛苦的證物後,他們才知道Dylan參與了所有的計畫,4月20日那天也是執意向死亡走去。

Sue說,她出版這本書,不是為了讓自己好過,也不是想掀起舊傷疤,只是她希望能夠與大眾分享Dylan生前的一點一滴,讓所有父母有所警惕,如果你覺得你的孩子狀況不太對,一定要伸出援手,必要時請專業人士介入,給予孩子們實質的幫助。

在書裡,她不只一次說,我們不能總是問為什麼,為什麼他們要犯下如此暴行,而是應該問How,我們要如何防範於未然。怪學校霸凌、怪執法機構不夠力、怪重金屬音樂、怪電玩都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要怎麼發現你的孩子需要幫助,並且透過社會、學校、執法機構、專業人士的心理評估與幫助,減少自殺,同時也減少謀殺。

最後,Sue提到,有一次有人問她:「你兒子做出這樣可怕的事情,你原諒他了嗎?」Sue回答:「我不能原諒的是我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她一直深深自責,沒有看出孩子的異樣,而她的愛也不足以讓Dylan敞開心房,向她訴說自己心裡的苦痛與絕望。

看完這本書,我可以感覺到這個母親心裡沉痛的懊悔,但也被她的勇氣所感動。再看看我身旁熟睡的寶寶。她有一天也會走向青春期,而這個世界所給予孩子的壓力也只會越來越大,我開始重新思考,到底我們想成為的父母是什麼樣,要怎麼做,才能夠成為孩子能夠依靠的父母。

這本書所有的收入都會捐贈到各個研究心理疾病的專業與慈善機構,真心推薦所有即將面對青春期孩子的父母閱讀。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其它延伸閱讀:《凱文怎麼了》、《事發的十九分鐘》、《活著

2016年3月4日 星期五

一個人的精彩:The Revenant 神鬼獵人

終於把《神鬼獵人》原文小說The Revenant看完了,對比我所聽過的電影觀後感都是一致的單調無聊,我覺得小說還滿好看的啊!

不過看了芭樂人類學的評論,我才發現電影其實偏離小說非常多!大概是為了娛樂效果增加很多角色與劇情,我沒看過就不多做評論了…不過小說很單純!書中的Glass沒結婚、沒兒子,更沒有什麼酋長女兒的角色出現…

那小說在寫什麼?就是一個很單純的復仇故事,詳細的描述Glass從瀕死到活的故事…光生個火就生了好幾百次,每次都辛苦得讓我想到浩劫重生…

所以我有點納悶,說電影無聊的人可能會覺得小說更無聊……但我還是很喜歡這本小說,我喜歡看他心境上的轉折、他與原住民的互動、與狼群搶食物、獵殺水牛再用水牛皮自製小船…這是一個人的冒險之旅,過程中只要跟他搭檔的夥伴非死即傷,只能說Glass根本是個帶衰的傑森,只有他永遠都不會死!

閱讀他冒險之旅中遇到的人們也是其中一種樂趣,每個出來跑的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卑鄙猥瑣的費茲傑羅、心地善良的少年、有遠大志向且善良卻超衰的隊長、愛唱歌的划船手們…而且這本小說也沒有刻意醜化原住民,有願意與白人合作的族群當然也有驍勇善戰的族群,過程中他受到原住民的幫助,他也餵飽並埋葬了瞎眼的原住民老婆婆,每一次的交鋒都讓人緊張,回味無窮。

我還念了與狼群搶食物這段給寶寶聽,非常緊張刺激!老師說,因為我特別愛西部拓荒故事所以才這麼愛這本書,在這裡也偷渡我之前寫的文章,描述西部拓荒者群Donner Party來不及在冬天來臨前跨越洛磯山脈,最後只得吃人肉的真實故事。說到底,Donner Party就是錯在攜家帶眷,其實只要帶個Glass就夠了,至少不用吃人肉。啊!但是跟衰人旅行也有其風險,只能說要建立新家園真是太辛苦了!

閱讀難易度:三顆星(會有一些當時使用的單字,現在較少見,但不影響閱讀)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如果你喜歡西部拓荒或一個人的冒險,會是很不錯的閱讀娛樂)

ps. 中文版小說翻譯品質如何我就不知道了,畢竟是富爸爸出版社…不好看別找我哦XD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如果可以重來:The Returned


前陣子看到ABC推出全新影集Resurrection,主要講述一個小鎮上的亡者紛紛復活,還帶回一些已經深埋已久的祕密之類的故事。影集本身有點灑狗血,但這個主題非常有趣,我便找了原著小說The Returned來看。

出乎我意料之外,小說所要處理的議題其實比較嚴肅。整本書以一個幾十年前死亡的8歲小男孩回到人間為故事開頭,但這個現象其實不只限於美國,而是全球都在發生。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亡者紛紛湧入,活著的人也開始恐慌:他們為什麼要回來?怎麼回來的?是世界末日的預言,還是政府製造不死軍隊的陰謀?無人認領的亡者又該如何處置?甚至有許多活人開始反彈,到底要花多少資源來照顧這些回來的人?

書中也穿插許多亡者與生者的小故事,讀起來有時候溫馨有時候唏噓,不管回來的是初戀情人、兒子、還是遭謀殺身亡的一家人,總是有人欣然接受,有人完全無法接受現實。但是不管怎麼樣,一般人可能或多或少都想過,如果人生可以重來,到底要選擇用什麼樣的方式去面對你曾愛過的那個人,就算這個回來的「東西」可能本質上已經和過去那個人完全不一樣了,你還是可以為過去的遺憾與不足做出最後一次彌補,與過去和解。照這樣看來,那何嘗不是件美好的事?這個「東西」是真是假或許也不那麼重要了。

反觀影集本身,似乎比較注重在死人帶回過去的秘密,對於塵封往事所造成的爆炸性影響,當然要成為一個成功的影集,灑狗血是免不了的,但希望接下來的劇情不要向台灣鄉土劇一樣走鐘...

前陣子我跟老師說,其實我沒有那麼喜歡奇幻小說,什麼魔法魔戒之類的,感覺好不真實。老師反問,阿你這個死人復活是有多真實?或許...人生就是偶爾需要一點點的不真實,來幫助我們面對現實吧。

影集海報

閱讀難易度:二點五顆星(單字不難,但不像大眾小說般一直高潮迭起)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雖平舖直述但發人省思)


Title: The Returned
Author: Jason Mott
Hardcover: 352 pages
Publisher: Harlequin MIRA; First Edition edition (August 27,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778315339

2014年3月26日 星期三

紙上B級恐怖片,娛樂度滿點:Night Film


這禮拜台灣度過了最黑暗的一晚,我也正好看了一本黑暗小說Night Film,長達600多頁,劇情緊湊絕無冷場,不得不說真是靜坐時的最佳良伴。

故事主角Scott McGrath曾經是位暢銷作家,然而就在幾年前,他於電視上公開指控名導演Stanislas Cordova具有不可告人的黑暗秘密,卻尚未握有確實的證據,導致後來官司纏身、身敗名裂,美麗的妻子也帶著女兒離開他。就在他失意潦倒的時候,Stanislas Cordova的女兒Ashley墜樓身亡,不知是意外、自殺或他殺,這個悲劇更堅定Scott揭開名導演面紗的決心,路上還獲得兩位陌生人的幫助。

然而,調查的過程卻領著他走向未知的恐怖,各懷鬼胎的兩位小幫手,也娓娓道出他們背後的動機與秘密。到底事實的真相是什麼? 上次他為了這個導演,失去了事業與家庭,這次...他還有什麼可以失去?

雖然長達600多頁,這本小說Night Film卻不會讓人覺得拖戲,書中大量使用不同的呈現形式,如網頁、雜誌訪談、驗屍報告、失蹤人口報告、手寫筆記等等,為閱讀增添許多樂趣。內容而言也是包山包海,奇怪的性愛俱樂部、巫毒、黑魔法等,讓人看到一半還不知道要把它歸類於恐怖小說還是懸疑小說,但事實證明本書大多走溫馨路線,沒有恐怖到限制級的程度,所以比較膽小的朋友可以不用擔心。

這本書最讓人驚豔之處就是處理故事細節的能力,除了運用大量的當代文化參考,在敘述Cordova電影時,劇情有趣且逼真到讓我非常想參加每一場地下洞穴裡的狂歡盛宴。作者還貼心地製作了小說專屬App,提供一些不會影響到劇情,但是讀(聽)來驚喜連連的補充資料,這些「彩蛋」或許正也印證了數位閱讀時代的強大火力。

然而要提醒大家的是,由於書中有太多圖像化補充資料,若是購買Kindle版本會非常不清楚(這點也被大量Amazon網民詬病)。沒想到要數位閱讀還是得透過紙本媒介...這樣弔詭的狀況也令人鬆了一口氣,紙本精神不死。(在台灣的朋友可以直接去誠品購買紙本現貨不用等。)

若不細究寫作功力的話,整本書其實比較像電影。若讀者願意放開心胸,讓自己融入在緊湊的劇情中,這會是一趟驚喜的旅程,讓人不能停止閱讀,就算偶爾不連戲、偶爾劇情太順利,也無所謂了。

在這邊要特別更正誠品網路書店本書介紹,作者Marisha Pessl並不是小說界「新星」,她的第一本作品Special Topics in Calamity Physics在2006年就出版了,並且被紐約時報選為當年度前十名選書之一,只是隔了7年才生出第二本小說唷!


以下截圖出自精彩的彩蛋App:

App起始畫面
對準彩蛋,按下Play
彩蛋之一:電影海報


閱讀難易度:三顆星(偶爾會有些莫名其妙的隱喻,建議跳過即可)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非常好的娛樂,但文學性不高)


Title: Night Film
Author: Marisha Pessl
Hardcover: 624 pages
Publisher: Random House; First Edition edition (August 20,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1400067886

2013年12月22日 星期日

Driven: Donald Driver 球場上下都精彩的人生


2013 NFL進入倒數最後兩周賽事,國聯美聯混沌不明的情勢也越趨緊張,Green Bay Packers所處的國聯北區,在Detroit Lions連輸兩周的加持之下,終於拿回季後賽資格主控權,只要再贏兩場,就能以分組第一的姿態進入季後賽。

今天是走錯版了嗎? 為啥文學部落格變成運動部落格了?! 大家莫慌張,其實今天要介紹的就是我最喜歡的Wide Receiver: Donald Driver的自傳Driven,所以讓我於文章開頭先分析一下今年的情勢。

說到這位在Packers服役長達14季的老將Donald Driver,在2012年賽季結束後宣布退休,生涯僅缺席過4場比賽,在Packers歷史中算是出勤率第二高的球員(是的不要懷疑,第一高就是神人Brett Favre),曾經入選過4次Pro Bowl,在2010年賽季終於拿下他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Super Bowl冠軍戒指。

在球場上,他總是認真面對每一場比賽,若是接了一顆漂亮的球,他總要跳支小舞來慶祝,若是戰情不順意,他則是打起精神,為全隊進攻組喊話提振士氣。不管球賽結果如何,面對球迷與鏡頭,他總總是露出燦爛的微笑。親民的形象,讓他經過這14季球賽退休時,成為許多球迷心中最依依不捨的一位球員。

除了運動場上的輝煌戰績,他一路走來推行公益不遺餘力,出道初期就經常擔任Goodwill代言人,自2008年起,便接下Favre的棒子,擔任Packers每年舉辦的慈善壘球賽主辦人,還曾拿過美國跳舞實境節目Dancing with the Stars第14季冠軍!出版了這本自傳後,更多了「紐約時報暢銷作家」的頭銜。

然而看似風光亮麗的背後,最被人傳頌的還是1999年選秀那年,他竟然是在第7輪第213個Pick才被選上,最後卻入選過4次Pro Bowl的佳話。

書中一開始主打的還是他來自於休士頓一個不完整的家庭,中學時期住過拖車,一直到上大學以前都還曾販過毒的悲慘過去。我其實一直以來不太愛看傳記,就是因為內容的真實性往往令人存疑,因此姑且不論他上大學以前的經歷有多少是真,最令我感動的,其實是他述說自己以第213個Pick進入Packers一路走來的奮鬥過程。

當年,這個Rookie好不容易接到第一個Touch Down後竟然被調去特別組,但他沒有氣餒,就算被看輕,就算在特別組,他還是打得有聲有色。後來重回進攻組,又談到他與Favre的革命情感與默契,聽他細數每一季總是有希望打進Super Bowl,卻又失望的過程,也讓我想起其中兩年賽季,我在下雪的Wisconsin獨自求學,零下二十度還要走15分鐘去學校,以及美國同學都在歡度感恩節時,還留在24小時圖書館寫報告的悲苦心情。那時候每個星期天,我總是開著FOX與CBS度過,看他們在球場上堅持到最後一秒,看Donald Driver的認真神情,總是大大鼓舞了我。

那時候一個主播說,Football is a way of life,我便牢記至今,也總是勉勵自己,不到最後一秒絕對不可以放棄。

然而這本自傳不是只有粉飾太平,他也說到自己漸漸人老珠黃後,球隊不再重用他時的心情,身為球迷也可以理解,球隊會有球隊的考量,畢竟老人不退休,哪有辦法練新兵。但他很真誠地說,謝謝球隊給他的栽培,更要謝謝球迷的大力支持。因此有部分原因,是考慮到球迷的心情,14個賽季後,即使他知道自己還可以打球,他還是決定要在Packers退休,選擇了與Favre和Greg Jennings在面對球隊給的退休壓力時,決定投入世仇敵營Minnesota Vikings截然不同的道路。

因此,這本書其實是我買給自己的30歲生日禮物。Football場上不是只有蠻幹的鄉愿精神,或冠冕堂皇的堅持到底言論,或許正是他面對現實時所做的選擇,讓我更認定即使人生中有許多必須要妥協的地方,還是不要忘記自己最珍惜的東西是什麼。


閱讀難易度:一顆星(以非常真誠的簡單文字敘述不平凡的奮鬥人生)
整體推薦度:五顆星(極度勵志)


Title: Driven: From Homeless to Hero, My Journeys On and Off Lambeau Field
Author: Donald Driver
Hardcover: 288 pages
Publisher: Crown Archetype (October 22,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85349147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長生不老的代價:The People in the Trees


最近很流行將科學融入小說中,例如Ann Patchett的State of Wonder(中譯本《奇蹟之邦》由遠流出版)就是個比較熟為人知的例子。前陣子發現這本小說The People in the Trees,就是融合了醫學、人類學的冒險驚悚作品,為什麼一個收養孤兒的諾貝爾獎得主會淪落至階下囚? 而所謂的文化相對論又可以被發展到什麼極致?

故事採倒敘法,小說一開頭就報導主角Norton Perina因為性侵自己領養的小孩而入獄,這本在獄中書寫的回憶錄讓我再也無法把這本書放下。1950年,Norton從哈佛醫學院畢業,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誤打誤撞地跟了一個史丹佛人類學家來到太平洋小島Ivu'ivu上,並發現島上居民長生不老的秘密,是因為食用了島上特有種烏龜的肉。

Norton回到美國後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這個研究,雖然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並成為令人敬重的學者,這個成功所帶來的代價是吸引了大批的學者、藥廠與傳教士前往該小島,曾經的伊甸已不復在,自然生態被摧毀、部落文化蕩然無存、烏龜被抓光、森林被夷平,看到這裡我忍不住流下淚來。

然而長生不老不是沒有代價的,Norton的觀察與研究顯示,島上的族人雖然因為食用烏龜肉而大大延緩身體老化的速度,這些人類的心智卻依然按照正常速度老化,於是到了最後,這些一兩百歲的人瑞們雖保持健康的生理狀況,卻會因為心智失能,而成為一具一具行屍走肉,無法再與人溝通,只剩下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

於是長生不老的夢滅了,小島再也回不去了。但Norton對於愛的追尋仍持續著,前前後後領養了40幾個小島孤兒的他,已是人們與媒體眼中的大善人。然而,到底他有沒有犯下這些令人髮指的罪行? 為了愛,他還要付出什麼更大的代價?

正職工作為旅遊作家的Hanya Yanagihara在這本初試啼聲的小說作品中,將整個小島場景描述得活靈活現,讀者就像親自到那裡走了一遭一樣。而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作者對於長生不老的科學解釋,雖然一看就知道不可相信,還是不失其邏輯性(有關端粒酶的相關研究可以參見這個PDF檔),加上Norton Perina的遭遇也和現實生活中的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Carleton Gajdusek遭遇不謀而合,小說中對於文化相對論的探討也發人省思(這就不要暴雷太多),整個精心策畫的故事線與不可靠的敘事者,也讓閱讀過程充滿驚喜與懸疑的樂趣。

非常推薦。


閱讀難易度:三顆星(整本書最後有U'ivuan土語的幾個單詞解釋可參照)
整體推薦度:四點五顆星(最後一章讓我真的沒辦法給到五顆星...但絕對不是因為這本書寫得不好...BJ4)


Title: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Author: Hanya Yanagihara
Hardcover: 384 pages
Publisher: Doubleday (August 13,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85536776

2013年8月31日 星期六

Kiss Me First:Facebook上的架構人生


Kiss Me First又是一本探討現今人們過度依賴社群媒體的盲點,並自問「這些在Facebook上稱為朋友的人...我真的認識他嗎?」Publishers Weekly 3月多時就在小說書評中介紹了這本書,6月時又將這本書列入Best Summer Books 2013,馬上讓這本書成為今年令人引頸期盼的小說處女作之一。

故事其實從一個二十幾歲的宅女Leila開始。她沒有爸爸,媽媽早逝,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以接電腦相關case維生,足不出戶,過著封閉自我的生活。直到有一天她發現了Red Pill這個網站,這個網站名稱出自Matrix駭客任務,電影裡的墨菲斯對尼歐說,若選擇藍色小藥丸,就代表選擇安於現狀,若選擇紅色小藥丸,代表了一切建構現狀的謊言與現實都會被拆穿。而這個網站將會變成你人生中的紅色小藥丸,帶領你認識更多人生未知的真理,繼續革命。

於是,Leila開始成為這個網站上的常客,和眾多網民討論聲中的哲學與道德難題,直到有一天,充滿智慧又迷人的站長Adrian約她出來見面,並對她提出一個要求...就是希望她可以幫助一位想要自殺的迷人女性Tess,在Tess自殺後,仍然上網更新Tess的Facebook,再逐漸減少更新頻率,讓Tess「自然而然」消失在網路世界。

而不諳現實世界人際險惡的Leila也接受了這個要求,然而和胖胖的又離群索居的Leila不一樣的是,這個想要自殺的Tess,雖然有著心理問題,卻長得很漂亮,且過著和朋友充滿性愛、Party的瘋狂生活。於是在認識Tess並試圖假扮她的過程中,Leila也經歷了和自己的人生迥然迴異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甚至還自以為的談了一場戀愛。

這個計畫會順利的進行嗎? Tess到底去了哪裡? 而這個網站背後的Adrian又是為了什麼進行這樣看似熱心,卻實則狗屁不通的助人自殺計畫?

作者在與Publishers Weekly的訪談中說到,這個小說的構思起源就是因為Facebook與Twitter這些社群網站的興起,讓她發現自己不用與親朋好友見面,就可以透過這些平台來了解他們生活中的許多細節,然而這個平台在鼓勵人們揭露更多關於自己的消息時,同時也讓人們變得不誠實-你可以透過這些社交媒體建構一個想要讓別人看見的形象,而那卻不一定符合你真實的狀況。

這讓我想起之前介紹過的一本書:<Goodbye for Now:暫時先掰囉>,同樣探討若是人們一直保持像Facebook這樣的交流模式,是不是有一天就算某人從生活中消失了,只要他繼續更新臉書動態,我們就還是自以為對方仍好好的活著?

只是這本Kiss Me First用了比較驚悚的角度來探討這個事實,同時也將重點著重於獨自一人在螢幕前按讚時,那孤獨的本質。Adrian利用了一直以來都一個人生活的Leila,先是稱讚她,給她自信心,再也使用了她會懂的語言和她溝通,讓Leila一頭栽入「幫助想要自殺的人達成心願」這個實則不合理的道德問題。

儘管這本書的原始要求不管在小說或現實生活中都荒謬到不行,我還是繼續看下去,只因為我想知道Leila與Tess的結局,直到最後最後一刻,這個故事都是這麼的令人心疼,也成為新一代的警世恆言:「請多關心你身邊的親朋好友吧!」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Kiss Me First
Author: Lottie Moggach
Hardcover: 320 pages
Publisher: Doubleday; First Edition edition (July 9,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385537476
ISBN-13: 978-0385537476

2013年6月22日 星期六

死刑犯的最後真相:The Execution of Noa P. Singleton


最近又一頭栽進了犯罪小說世界。其實我對於重口味連續謀殺案小說、犯罪剖析(profiling)、法醫小說一直以來都很有興趣,但是有時候看太多下來,不免覺得犯罪小說在字以及語法的使用上都遠遠不及文學小說,所以儘管故事線很緊湊刺激,閱讀過程中反而少了那麼一點文字咀嚼的韻味。

因此對於多半的犯罪小說,我都傾向等到中文版出版,再以行動支持台灣出版業(自以為很偉大的情操...)。然而光看這本The Execution of Noa P. Singleton文案後,我連一天都等不下去:6月11日出版當天,我就馬上用Kindle下載,兩天內就全本閱讀完畢。

35歲的Noa現在坐牢中,十年前被判一級謀殺罪成立並死刑定讞,行刑日就訂在半年後,當年就放棄為自己辯護的她,心裡也早就接受這最終的命運。然而就在這一天,她接見了一個最不可能來見她的人:當年她的受害者的母親Marlene,這個律師界的權威人物同時也是當年出庭作證Noa非死不可的重要證人。

沒想到此次相見,Marlene說,她認為死刑並不是最好的處罰方式(是吃到廢死聯盟的口水嗎),因此她決定以受害者家屬的身分為Noa求法官,將死刑改為無期徒刑,只要(這麼好康的事情當然是有代價的)...只要Noa告訴她,當年她女兒Sarah死亡的真相...。所以這個交易到底是否會成立? Noa會不會如實說出當年的真相? 而Marlene又回不會信守她的諾言,成功救回Noa一命?

最重要也最讓讀者揪心的是,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為何一個25歲的年輕女生,曾是高中畢業生致詞代表、就讀賓州大學、當校刊編輯,還曾當過餐廳女侍、代課老師、研究室助理,看似擁有不可限量的前程,竟然會殺死自己的同窗? 一切都要讀到最後一章,答案才會揭曉。

Kindle版封面
閱讀過程中,讀者也可以看出Marlene與已逝的女兒Sarah之間曾有過的爭吵與矛盾。當年,所有人的情感都建築在不可說破的隱晦黑暗中,現在是否會隨著Noa邁向死刑之路而石沉大海? 就算Noa開始說起自己的童年與家庭背景,到底她說的話,又有幾分真實性?

許多讀者在Amazon上評論,Noa作為一個女主角,她的形象塑造、她的自白、他的兒時經驗...整個就是讓人很討厭!我卻喜歡她真實、狡猾的那一面,也可以理解家庭對她所造成的影響。

誰才是說實話的那一個,未解的謎團似乎只會越來越多...這本書的編排一樣是我最愛的現實與過去交錯,而且用字上也句句斟酌(畢竟Noa本人就是個很會玩文字遊戲的傢伙),算是寫作功力比一般犯罪小說還要出色的新銳作家。閱讀過程中除了刺激,還有更多一層的享受。



閱讀難易度:三顆星(有些比較進階的用字,但不影響閱讀)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The Execution of Noa P. Singleton
Author: Elizabeth L. Silver
Hardcover: 320 pages
Publisher: Crown (June 11,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85347433


2013年6月2日 星期日

悲傷的代言人:The Obituary Writer


「If Claire had to look back and decide why she had the affair in the first place, she would point to the missing boy.」這是小說The Obituary Writer的第一句話,卻也一頭把讀者拉近1961年完美嬌妻Claire的世界裡。

這條故事線的設定就在Betty Friedan寫出引爆第二波女性主義著作《女性的迷思》(The Feminine Mystique)前兩年,故事主人翁之一Claire就像Friedan筆下那些患了「無以名狀的問題」(the problem that has no name)的家庭主婦一樣:拿過大學學位也還算聰明,嫁給在五角大廈工作的丈夫後,放棄空姐的工作成為全職家庭主婦(反正老公有的是錢),住在白人中上階級郊區社區裡,最關心的事情就是如何用起司粉在餅乾上製造完美的波浪、把家裡打掃得一塵不染、小孩洗乾淨、準備好晚餐等丈夫回家。

這樣完美的生活日復一日,她的生活好像少了什麼,只是她也不知道,老公有了(只把老婆當裝飾品,家裡乾淨回家有飯吃就可以,性愛索然無味)、錢也有了(多到不知道要花在哪)、房子也有(大而疏離)、小孩也有了(不要吵鬧就謝天謝地,只有小孩睡覺時才能夠好好看個雜誌),到底為什麼已經是人生勝利組了,她還不滿足?

夏天某日小鎮上發生了大事,一個小男孩無故失蹤了,成了各個家庭主婦茶餘飯後的話題,卻也在Claire的生活裡投下震撼彈。她認識了一個會認真傾聽她說話的已婚男人,她外遇了,而且被老公逮個正著。現在,她懷孕了,她想逃離這段婚姻,卻也知道外遇離婚單親的女人總沒有好下場,畢竟,她到現在還不確定肚子裡的孩子是誰的...

穿插在1961年這條故事線中間的,是活在1919年的Vivien,她三十幾歲還單身,因為1906年那場舊金山大地震,讓她的愛人David下落不明,於是帶著自己的悲傷,她成為一個訃聞作家,只因為她總是能夠寫出死著活著時最美好的那一面,她用悲傷的語言撫慰了生者的心靈。因為她了解,悲傷無所不在,也從不會消失。然而她一直深信自己的愛人只是失憶了,一時找不到回家的路,畢竟如果David已經死了,她一定會感覺到的,對吧?

有一天,報紙上刊登了一則廣告,有一個失憶的男人在醫院裡,祈求社會大眾提供消息讓他找到回家的路,等待了十幾年的Vivien毅然決然關上辦公室大門,深信這個男人就是她的David,帶領她往未知的結果奔去...

故事的最後,兩條線交會了,她們各自的故事也影響了對方的決定,到底這些女人能否找到自己想要的? 女人在這兩個世代裡的命運,又是怎樣坎坷的光景...

今年適逢《女性的迷思》出版50周年慶,讀這本The Obituary Writer特別有感覺。女人或許從來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但我們這個世代所擁有的摸索的機會與尋找希望的過程,卻是那個世代的女人必須透過戰鬥才能僥倖獲得的。

書中的另一個主題,是悲傷。作者Ann Hood是美國老牌作家(但這卻是我接觸她的第一本著作,很汗顏),以書寫悲傷著名,因為在2002年,她的五歲女兒Grace就因為某種鏈球菌感染而去世,難怪書中描寫失去小孩的父母的傷痛,讀來特別有感覺。

小說的結尾很有趣,我想,不管追尋的結果如何,一個長期在等待的生命,就是一個浪費掉的生命,所以不能放棄往前走的任何機會。

「Only suckers believe in Closure.」


閱讀難易度:三顆星(有些比較早期的用語,但不影響閱讀)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有點可以預測,但結局耐人尋味)


Title: The Obituary Writer
Author: Ann Hood
Publisher: W. W. Norton & Company; 1st edition (February 25,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93081428


ps. 呼應一下本文最後一段的結尾,很抱歉最近寫的文章數銳減,因為滾石不生苔,我想我還不能接受在三十歲進入退休生活,所以我轉換跑道了。未來的新生活可能會很忙碌,但是如果有看到什麼好看的書,依然會上來跟你們分享,謝謝你們囉~

2013年5月4日 星期六

不斷的手足情感與鄉愁:The Burgess Boys


五年過去了,繼2008出版了09年的普立茲文學獎得主Olive Kitteridge後,Elizabeth Strout終於在2013年3月推出全新長篇小說The Burgess Boys,一推出果然受到國外各大媒體與書評的矚目,而我也再一次被Strout充滿了細膩情感的文字撼動。

故事的主角是緬因州Shirley Falls小鎮上的Burgess家三兄妹,老大Jim與龍鳳胎Bob和Susan,在他們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在一場悲劇中過世,而他們終其一生也被這場悲劇用不同的方式左右著彼此的命運。長大後的兩個男孩Jim和Bob都搬離了家鄉,到紐約成為律師,現年五十幾歲的Jim是律師事務所合夥人,曾辯護過和OJ辛普森案一樣轟動的大案子而一戰成名,住在高級住宅裡,娶了富有的老婆Helen,三個小孩都離家去上大學,儼然是人生勝利組的最佳代表;Bob則是在法律扶助會工作,薪水不怎樣,住在租來的小房子裡,已離婚,但和前妻Pam維持著友好的關係。

兩兄弟有一天接到留在家鄉的Susan的求救電話,她的青少年獨子Zach有一天突然丟了一顆血淋淋的冷凍豬頭到鄰居家裡,而鄰居是正在齋月祈禱中的穆斯林,屬於小鎮上日益增加的索馬利亞移民族群,因此Zach口中的無聊玩笑被地方政治人士塑造為種族歧視,聯邦政府面對索馬利亞移民的不滿與強大壓力,威脅要以仇恨罪(Hate Crime)起訴Zach。和兄弟感情疏離的Susan不得已只好向Jim與Bob求救,好幾年沒回家鄉的兩兄弟只好一次又一次回到兒時成長的封閉小鎮,不僅是解救他們的外甥,三兄妹也被迫面對他們共有的悲慘過去-父親死亡的悲劇、母親的偏心,而這個事件又在他們各自的人生裡投下了震撼彈,永遠改變了他們人生的方向...

乍看之下這是一本嚴肅的小說,探討了種族、宗教、階級、城鄉差距等令人苦惱的話題,但是全書最引人入勝的點還是在各角色之間性格與情感的描述。

Jim表面上是個自大的混帳,卻也是全家人脆弱時的依靠,一直以來看似恨透了Shirley Falls的他,其實每天都上網閱讀當地報紙,持續關心著家鄉的一舉一動,而在他心裡,藏了一個超過四十年的秘密,隨著這次回鄉,也掀起意想不到的故事高潮...

Bob就是個標準的老好人,背負著父親死去的責任,唯唯諾諾的活了四十幾年,他也不喜歡Jim和Susan,但是就是無法丟下手足不管,早年為了逃離有色眼光而離開Shirley Falls,這次回鄉卻發現自己對家鄉的情感是有增無減,甚至在意想不到的時候,遇見他人生的第二春...

Susan的老公很早就離開她和Zach搬到瑞典過生活,因此Susan以驗光師為職業,過著勉強維持生活的日子,冬天卻連暖氣都捨不得開,父親去世後,母親獨愛兩個兒子而不愛她,這次兒子闖了大禍,才讓她驀然回首,自己的婚姻與人生到底問題出在哪,或許一切終究是太遲了,但是與自己和解、放過自己、改變生活卻從不嫌晚...

除了三個角色的性格與關係演變,在他們身邊的人也扮演很重要的角色,面對小孩長大離家後的空虛,Jim的老婆Helen也不免陷入人生的低潮期,就算再有錢,也無法讓她看清枕邊人內心的掙扎與痛苦,於是這段看似完美的婚姻就從肉眼幾乎看不見的小裂縫開始,一步一步走向瓦解...Bob的前妻Pam又改嫁給一位富有的丈夫,如願以償生下一對雙胞胎,不用工作只要一周作兩天義工,卻還思思念念,追憶著過去當研究助理的工作以及永遠是她人生中重要依靠的Bob...索馬利亞移民Abdikarim終於逃離家鄉的暴力,並在Shirley Falls落腳,卻又被破窗而來的冷凍豬頭嚇個半死,這個時候對他而言,新家和舊家一樣充滿了壓迫感,但是當他上法庭作證,看到Zach驚嚇的表情時,又讓他回想起早逝的兒子,於是他下定決心,在這個新國家開始了新生活...

不論過去與現在遭遇到多少挫折與悲劇,家人終究是家人,對於人生裡各式無奈的容忍,以及對於家的追尋成為這本書最真實的中心。如果不是Strout細膩的筆觸與真實的情感,這本書很容易流於俗套,甚至是無聊至極,所有的角色也變得令人可憎,但是就是因為作者是Strout,我對於人性與人之間的關係又更寬容了一點,這些角色的可愛之處也漸漸浮現。

在閱讀這本書時,我不停想起Jonathan Franzen的Freedom(中文版《自由》由新經典文化出版):討厭的角色們、無聊老派卻永不結束的劇情、粗俗的用字...等,所有的無病呻吟在在都令我感到煩悶與俗不可耐,要是讓Strout來寫那本書,天啊,那結果必定大不同!


閱讀難易度:四顆星(用字精準,因此偶爾會出現GRE等級的用字)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值回票價)


Title: The Burgess Boys
Author: Elizabeth Strout
Hardcover: 336 pages
Publisher: Random House; First Edition edition (March 26,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1400067688

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Reconstructing Amelia:重塑艾蜜莉亞


自從讀了Into The Darkest CornerGone Girl(中文版《控制》由時報出版)後,我就滿喜歡現在式與過去式交錯出現的小說架構,雖然不時地要到目錄頁了解一下時間序列,卻能夠從不同敘事角度來看整本小說故事線發展,這往往也賦予同一件事情新的意義。

Reconstructing Amelia就是一本巧妙地在時間軸以及敘事者之間跳躍的小說。故事一開始,單親媽媽Kate Baron就被貴族私校校長通知,她那個優秀、聰明又乖巧的女兒Amelia當天繳交的文學報告涉嫌抄襲,必須接受停學處分,請家長即刻帶回。然而身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的Kate當天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會議,等她終於認清這會議一時三刻無法結束,才把工作丟下、匆匆趕到學校時,映入眼簾的卻是停在學校前的救護車與警車,以及Amelia躺在地上冰冷的屍體。

警察很快就判定,Amelia是跳樓自殺。於是自責的Kate從失去Amelia那一天開始,沒有一刻不懷疑,如果她早點到,事情會不會有所不同?Amelia是不是就是因為擁有這個把工作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媽媽,所以才會跳樓自殺?到底是否有她忽略的前兆或隱情?

就在她傷心欲絕、行屍走肉了一個月後,Kate收到一封簡訊:「She didn't jump.」她才認真回想,即使工作忙,母女倆感情還是很好;而Amelia雖然是青春期少女,卻還算是乖,也很體貼媽媽工作的辛勞,喜歡文學的她,更是天資聰穎,怎麼可能抄襲別人的報告?熱愛生命,喜愛當義工的Amelia又怎麼可能自殺?於是她開始重新檢視Amelia的Facebook、email、簡訊以及通話紀錄,彷彿重新經歷了Amelia生前的最後那一段日子,卻也像是重新認識了這位熱愛生命、重情重義的女孩...以及青少年學校生活中的美好與殘酷。

到底Amelia是怎麼死的?她在學校遭遇到什麼困難?穿插在Kate重塑Amelia生活的篇章中的,是Amelia生前一個月的自述,以及Kate當年成為單親媽媽的喜悅與辛勞。於是,我們不僅是透過Kate來了解這對母女之間深厚的情感,更透過Amelia的自述,了解這個女孩早熟與善體人意的一面。

美國出版社的文案總是說,這本書的懸疑度與精采度,不輸Gone Girl,也有許多讀者對此不以為然。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無疑是比Gone Girl更多面向一點,不僅探討了青少年之間的性傾向、性、友情、認同與霸凌,也將單親媽媽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我十分喜歡這些在台灣翻譯小說中比較少碰觸到的議題(當然在美國小說中並不是不常見),同時也覺得整個故事的節奏性,優於Gone Girl;結局是有一點點可以預期,但總比Gone Girl的結局好。(我是有多討厭Gone Girl的結局阿我...由此可見一般...)

在這邊就不暴雷了,但我可以保證,本書引人入勝的程度驚人:全書近四百頁,我只花了兩個晚上就看完了...卻也不勝唏噓,即使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又有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軟體,某方面而言,青少年的世界好像是更多采多姿了,但事實上情況並沒有什麼改善,甚至還有可能因為更需要同儕的接受與認同,而更容易遭受到霸凌。

這是一個單親母親的追尋,追尋的不只是失去的女兒與其生活,同時也是追尋與自己過去的一個交代與和解。只能說作為一本小說處女作,Kimberly McCreight算是前途看好阿。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有些青少年時下很口語的東西,可能要查一下Urban Dictionary...例如「pop the cherry」其實跟櫻桃這個水果無關,而是「破處」的意思...)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Reconstructing Amelia
Author: Kimberly McCreight
Hardcover: 400 pages
Publisher: Harper (April 2,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062225436


7/11註:繁體中文版《最後的目擊者》預計九月份由時報出版。

2013年3月1日 星期五

命運的錯:The Fault in Our Stars


我們常常說,人要活在當下(Carpe Diem,意即Seize the Day),但是卻不知道那真正的意涵是什麼。對,人總免不了一死,然而死亡對於一般人來說,似乎總是個遙不可及的概念。試想如果今天你知道,你有可能沒辦法活到下一個生日時,「活在當下」就充滿了不同的意義。

去年一整年,The Fault in Our Stars不僅長據YA小說類第一名寶座,更多成年人推薦這本小說給我,說這是一本充滿愛與失去的生命故事,會讓人想要重新檢視自己的生命,並自問:我這一生能經歷過這樣的愛嗎?如果我死了(可能Facebook牆上會有很多悼念之言),有誰會真正記得我?我的一生到底又會留下什麼樣的軌跡?

女主角Hazel Grace十三歲就被診斷出甲狀腺癌,癌細胞一路蔓延到她的肺,讓現年十六歲的她不能正常去高中上下學,出門在外還要隨身攜帶氧氣瓶,靠著藥物抑制她的癌症,苟延殘喘至今。在癌症支持團體上,她認識了Augustus Waters,這個十七歲的男孩以前愛打籃球,現在則是因為骨肉瘤而一腿截肢,卻不改他對生命的熱情,總認為人活著一回,就是要留下點什麼,就算不能活出些「什麼」,也要為了一個理想而死。

於是他們相愛了,沒有一般YA小說裡面的他愛我她不愛我的灑狗血拖戲,反正他們也沒有時間了。當這樣的愛正在倒數計時,作者John Green並不是要歌頌他們抵抗癌症的英勇事蹟,而是很真實的述說一段愛情故事:兩個青少年在生理與心理都受盡折磨的狀況下,相愛了。

人生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在有限時間裡的永遠(a forever within the numbered days)」絕不是個遙遠的神話,這段愛情,就是他們生命裡小小的無限大。

身為即將從2字頭進入3字頭的7年級生,我的身邊以及同齡友人的身邊,越來越常出現癌症患者,我有時候想,或許我們是很幸運的一直到了現在才真正面對癌症所帶來的恐懼和陰影,Hazel和Gus卻是十幾歲就得了癌症,被強迫著不得不面對無所不在的死亡。或許也是因為這樣,書中許多對白都成熟得過了頭,讓我覺得有點跳tone。

轉念一想,或許這些直視死亡之眼的癌症病人,所面對與觀察世界的方法,都和我們大不相同,著實是上了寶貴的一課。看完這本書,讓我面對生活的態度又更正面了一點!



閱讀難易度:三顆星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The Fault in Our Stars
Author: John Green
Hardcover: 336 pages
Publisher: Dutton Juvenile; First Edition edition (January 10,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0: 0525478817
ISBN-13: 978-0525478812

2013/3/21加註:上次介紹的The HuffPost Book Club在2013年所選的第一本書,就是The Fault in Our Stars,大家可以考慮看看要不要加入囉!!

2013/4/7加註:中文版《生命中的美好缺憾》預計於4/9由尖端出版。

2013年2月14日 星期四

愛情的極短篇:The Last Girlfriend on Earth


新春愉快!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好好把握假期,清掉一些長期在「預讀清單」上的書呢?我本來已經計畫好,要利用這幾天KO一本900多頁的書,但是假期使人發懶,我又去日本晃了幾天,一轉眼,假期竟然已經過了一半了。因此,到目前為止,只有認真的把一本短篇小說讀完,也意外的發現一塊新瑰寶。

The Last Girlfriend on EarthSimon Rich的第五本書,他出身寫作世家,爸爸、哥哥、繼母都是有名的作家,而Rich本人則是在就讀哈佛期間就已經被Random House簽下兩本書的出版合約,現在則是Sunday Night Live的寫手,作品也常常出現在New Yorker雜誌,可謂是寫作界金童,而看完這本書,被逗得哈哈大笑之餘,我也不得不承認他的觀察力與寫作功力的確一流。

這本短篇小說集分成三大部分,分別是Boy Meets Girl、Boy Gets Girl和Boy Loses Girl,書中用盡各種方式,描寫追求愛情時與沉浸在愛情裡的人生百態:為了創造地球而忽略了女友的上帝、平時觀察力敏銳卻在愛情中全盲的福爾摩斯、即將迎娶德雷莎修女的男人等,許許多多奇怪的戀愛對象紛紛出爐,也讓人感嘆愛情的奇妙:前女友的新男友竟然是希特勒、媽媽的外遇對象竟然是聖誕老公公......

每一篇短篇小說(有的甚至是極短篇)都讓人回味再三,第一篇故事便是由一個住在錢包裡的保險套,描述主人的戀愛之路,讀來非常有意思。作者的筆觸多半時候都非常幽默,但是也有幾篇故事滿心酸的:一個物理學家送的生日禮物總不是女友想要的,因為他心都在實驗與工作,讓女友時常孤單一人,似乎也沒心力去關心女友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因此對他而言,量子物理跟買禮物比起來根本就是小兒科。想了半天,他發現自己似乎沒有讓女友真正的快樂過,於是他坐上時光機,回到過去,忍住眼淚,送給女友最後一個生日禮物......

春節假期中,不想讀太嚴肅的作品或是旅行中的朋友,可以好好考慮這本書,短篇讀來沒有什麼負擔,文字簡單卻又傳達真實的情感。


閱讀難易度:一顆星(頁數少又非常簡單)
整體推薦度:五顆星(CP值超高)



Title: The Last Girlfriend on Earth
Author: Simon Rich
Hardcover: 224 pages
Publisher: Reagan Arthur Books (January 22,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16219396

2013年1月10日 星期四

早期西部拓荒者的悲歌:Donner Party's "Desperate Passage"



66號公路號稱美國的Mother Road,憑著一股對它的熱愛,去年某天逛書店看到這本《66號公路》翻了翻就決定買下,也沒多想,沒想到整個令我大後悔。看完書只覺得內容很普通,描寫親情之類的家族回憶或朋友情誼都不是特別深刻。而且作者特別在意美國人總是把台灣當成泰國,拜託,如果今天是一個斗六的阿罵,會知道象牙海岸在哪裡嗎?不要這樣為難人家嘛。這種本位主義式的認為全世界都應該要知道台灣這個小島,反而顯現出強烈自卑式的自我安慰。最後才發現,阿,原來他父親是全台灣最之名的導演之一。朋友S搖頭說:這種文二代(相對於富二代)不是大好就是大壞。為什麼翻譯文學正夯,因為本土出版的品質實在是參差不齊阿!

回到正題,66號公路號稱美國的Mother Road,是串聯東西部流通的起源之一。當年我只走了66號公路的起頭一小段,從起點芝加哥開始,橫跨整個伊利諾州,最後到達密蘇里州的St. Louis。遙想以前的西向拓荒者,含辛茹苦,舉步維艱,為的就是到西岸尋找一個美好的生活環境,給下一代一個更好的未來。我去年年底看了一本歷史書Desperate Passage: The Donner Party's Perilous Journey West,說的就是在淘金熱之前的1846年,一群早期移民從密蘇里州往加州遷徙,卻是走向悲劇的故事。

冬天的Donner Lake (From Wikipedia)
在1840年代,許多美國人紛紛西移,期待西邊的好天氣,以及一個嶄新的開始可以讓他們的生活更美好。1846年5月,這群以George Donner為首的Donner一家人與James Reeds一家人為主,前前後後加起來共有八十幾人的團體,從密蘇里州出發往西前行。這個時間才出發已經算是有點晚了,但他們聽信了一個拓荒的前輩,認為有一段捷徑可以縮短路程與時間,預計9月可以抵達加州。沒想到那個前輩自己根本就沒有走過這條路,路況不僅糟糕,還要橫越沙漠,導致人們必須重新闢出一條道路之外,還沒有水喝、糧食不足、牲畜被搶,後來逼不得已只好拋下篷車以便加快行進速度,只求早日通過沙漠這個惡劣的環境。

沒想到好不容易過了沙漠,行程已經是大大的Delay,不僅沒有比走原路快,還喪失許多珍貴的食物與資源(如篷車、牲畜等)。等到他們於11月初好不容易抵達內華達山脈時,已經下起了雪來。從內華達山脈到加州最西邊最後這段路其實也沒那麼難走,若他們於9月到達內華達山脈,其實也還算好走,但那年雪下得特別多,又餓又冷的情況下,他們無法前進,只好在Truckee Lake旁,就前人留下來的簡陋木屋紮營。後來,天氣越來越酷寒,食物越來越少,他們吃完了狗肉,只好吃起同伴的屍體。

The Donner Party Memorial (From Wikipedia)
一直到了隔年的2、3月,才有許多由拓荒者組成的救難隊入山搜救,八十幾人裡最後獲救的只有四十多人,許多人即使獲救,也仍然因為酷寒與飢餓處於一種精神錯亂的狀態。吃人肉以求生存的消息不脛而走,這件事也成為拓荒史上最殘忍的一章,不僅是美國中學生歷史課必讀的內容之一,也被很多不同的書、電影、戲劇、詩大量引用。我選的這本書,不僅詳細的說明事件始末,也把人物性格刻劃得很清楚,患難中更可以見到許多人性真實的樣貌:有人選擇勇敢犧牲,可以為了無親無故的人再次入山搜救,也有人趁亂打劫,甚至提議抽籤決定誰要成為讓大家溫飽的食物。雖然說事件的原貌經倖存者各說各話,版本百百種,但透過本書亦可以一窺當時拓荒者的艱辛與掙扎。

諷刺的是,當年的慘案地點(Truckee Lake,已經被更名為Donner Lake)已是個滑雪度假區,景色之優美,夏天時遊客也是絡繹不絕。只有Donner紀念州立公園(Donner Memorial State Park)裡的紀念碑,高度不多不少6.7公尺(22呎),告訴來此一遊的人們,這正是那年積雪的深度。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Desperate Passage: The Donner Party's Perilous Journey West
Author: Ethan Rarick
Hardcover: 304 pages
Publisher: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SA; 1st Printing edition (February 4, 2008)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195305029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Goodbye for Now:暫時先掰囉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世界裡,當一個和你曾經很親密相處的人生命結束時,說再見變得更不容易了,因為即使當一個人從世界上消失了,你還是可以看到他的臉書頁面,還是擁有他的email信箱,感覺好像他只是很久沒上線更新近況而已。Laurie Frankel的第二本小說Goodbye for Now就是想要探討,在這個科技發達的世界裡,我們如何跟逝去的親人和愛人說再見,而這樣的過程又是多麼的不容易。如果如果,有一項科技,可以讓你再一次見到逝去的至親好友,再跟他們講一次話,你願意嗎?

Sam是一個在西雅圖線上約會網站工作的軟體工程師,MIT畢業的他非常聰明,甚至寫出幫助人們在網路找到靈魂伴侶的程式,這個程式非常有用,不僅讓他自己找到了興趣相投的另一半:行銷部的Meredith,還讓他因此丟了工作──畢竟如果這個程式真的上市,誰還需要約會網站?就在這時候,Meredith的外婆去世了,看著傷心欲絕的女友,Sam於心不忍,便寫出了一個自動回覆email的程式,讓Meredith寫email給外婆時,程式會分析過去外婆與Meredith之間包含簡訊、email、網路視訊等數位資訊,然後自動產生回覆。這個發明讓Meredith又驚又喜,同時也稍稍撫慰了她心裡的傷痛。後來Sam甚至還寫出可以讓Meredith和外婆網路視訊的程式,他們開了新公司,幫客戶客製化,讓活著的人得以重新與死去的人產生科技上的連繫,就好像那些死者只是去遠方度假了一樣。但是這個原本是寫來要幫助人們說再見的程式,卻讓活著的人越來越依賴,Sam和Meredith一度開始懷疑,這個發明的初衷是否正確。直到他們也親身經歷到生命的無常時,才知道要好好的活著繼續走下去,那必然的放手與遺忘有多麼痛苦,而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情,是科技永遠無法取代的…

這本小說的設定真的是太特別了,現代活在科技發達社會裡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和親朋好友靠著簡訊、Facebook、email、視訊、whatsapp來維持連繫。當這樣的「連繫」逐漸取代過去時代裡的相處時,科技也同時賦予「死亡」和「記憶」全新的意義。

在這邊就不透露太多書中情節,但我非常推薦這本書,雖然乍看之下,探討「死亡」的這本小說非常哀傷,但是Sam和Meredith想要幫助別人的善良性格,以及他們與其他角色之間情感的互動,都很真實、溫暖,也讓人很感動,這是值得細嚼慢嚥、細細品味的動人小品,電影版權已經在洽談當中,非常令人期待。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Goodbye for Now
Author: Laurie Frankel
Hardcover: 304 pages
Publisher: Doubleday; First Edition edition (August 7,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85536189

12/24後記:本書繁體中文翻譯版本《愛的APP》已由時報出版。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西雅圖尋人啟事:Where’d You Go, Bernadette


最近2012 NFL球季開始了,看書的速度也因此放慢許多,之前趕在球賽開始前,看完了一本還不錯的小品,叫做Where’d You Go, Bernadette,但這幾週都耽溺於美式足球的慷慨激昂(與戲劇化)裡,遲遲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寫心得。

這本小說的作者Maria Semple來頭不小,在轉行當小說家以前,其實是非常有名的電視劇作家與製作人,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九零年代大家非常熟悉的影集<飛越比佛利>(阿倫~)。後來她跟男友帶著女兒移居西雅圖,就像書中女主角Bernadette一樣,一個事業上的女強人突然變成在家照顧小孩的家庭主婦,結果就是失落、焦慮與情緒化,更重要的是無法真正去參與社區,也無法認同這個現在所處的城市:西雅圖。

書中角色的背景設定對於住在西雅圖的一家人而言十分典型,父親Elgin在微軟位居要職,不僅領導近250人的當紅團隊,同時也締造出點閱率第四高的TED Talk,在韓裔單親媽媽Soo-Lin的眼裡簡直是個巨星般的存在。母親Bernadette從LA的新星建築師變成西雅圖全職家庭主婦,不善與人互動,也不喜歡出門,除了接女兒Bee下班以外,生活起居大小事情都交給遠在印度的虛擬助理來處理。最後是國二的優秀女兒Bee,一家三口就住在前身是少女感化學校的廢墟裡生活。因此在注重社區參與的鄰居Audrey眼中,這家人根本就超奇怪的。

這天,Bee回家跟爸媽說,她的學期成績全部拿到「超越卓越」(對,這個學校的成績分級制度由好到壞是「超越卓越」、「達到卓越」與「邁向卓越」,所以沒有不卓越的學生)。由於之前爸媽有說過只要Bee全部都拿到最高分,她要什麼就給她什麼(當然父母做這個保證時,Bee最想要的東西是匹小馬),但現在Bee已經國二了,她最想要的東西竟然是──南極家庭旅遊,父母也只好答應。

於是夜未眠的不只是西雅圖,還有無法與陌生人共處一室的Bernadette,更何況是跟一群人被困在船上,從美國到南極!結果就在出發前,Bernadette失蹤了…她到底去了哪裡?遠在印度的虛擬助理到底又是何方神聖?為什麼LA的過去會讓Bernadette變成現在這樣? Bee期待已久的南極行,到底會不會成真?

整本書是用「現代」書信體來呈現,意思就是不只是像過去Dear John那種才叫做「書信」,現代的email、邀請函、備忘錄、雜誌訪談以及Bee的獨白都參雜在其中,若是別人來寫很可能會顯得破碎且混亂,但Semple卻可以把這本書寫得很有整體感,就算是她鉅細靡遺的描寫了當今直升機父母文化、微軟公司生態、南極的地理歷史以及環保建築,我從來不覺得她過度強調細節或節外生枝。

書中配角們也十分搶戲,韓裔單親媽媽Soo-Lin是Bee的同學的媽媽,同時也是Elgin部門的行政人員,一開始她跟Audrey同聲一氣,每天在Bernadette背後說她們一家人的閒話,但後來竟然對Elgin漸生情愫,立場也隨之改變。鄰居Audrey是標準的全職媽媽與直升機家長,校長一直跟她說妳兒子有問題,她還是拼命幫兒子找藉口開脫,標準的「我兒子很乖,只是交到壞朋友」,但誰又能想到她竟然在這整起事件裡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

Semple在這本書裡讓Bernadette詳細的表達了作者本人初到西雅圖時的不適應感,以及對這個城市的厭惡,雖然有些事有點誇大其詞,但讀來常常令人發笑,尤其是有去過西雅圖的人應該會感觸很深。在紐約時報的訪談中,Semple笑說如果現在要她再寫一本類似的小說,她一定寫不出來,因為隨著時間過去,她對這個城市的觀感也漸漸在改變當中,尤其是到了全書草稿完成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竟然愛上了這個城市。而西雅圖人對於這本小說的觀感也很妙,竟然還給予本書不錯的評價。只能說這本書寫的太成功了,連被嘲諷的西雅圖人也難抵它的魅力。

全書中我最喜歡的橋段是描寫Bernadette和Bee之間深厚的母女情誼,當Bernadette消失時,Elgin一度懷疑她會不會是自殺了,Bee馬上回答:「那種做了以後就再也見不到我的事情,她絕對不可能去做的!」當然結尾是有點戲劇化了,但閱讀過程中無疑是非常促咪且享受的一件事。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Where'd You Go, Bernadette
Author: Maria Semple
Hardcover: 336 pages
Publisher: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Edition edition (August 14,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16204279

2013/5/13加註:中文版《囧媽的極地任務》已於4/30由本事文化出版。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命運的抉擇:The Light Between Oceans


作為一本小說處女作,乍看之下,The Light Between Oceans的故事本身是有點老梗:一位從一次大戰退伍的軍人Tom,帶著年輕的妻子Isabel,住在澳洲西邊遺世獨立的小島上,只有三個月一次的補給船會來拜訪他們,三年也才回一次澳洲本島。作為燈塔的看守人,他們的工作就是照顧燈塔,按時紀錄附近發生的事,照顧這個小島。不幸的是,一直渴望有孩子的Isabel卻經歷兩次流產一次死胎,遲遲無法如願。就在她第三次懷孕失敗,生出死胎過後沒多久,一艘船漂到小島上,船上竟然載著一具中年男屍及一個大聲啼哭的女嬰。Isabel認為這一定是上帝的旨意,堅持把小孩留下,正直的Tom雖然想要通報上級,但想到Isabel前幾次失去寶寶的痛苦,便將男屍埋葬後隨她去了。漸漸的,他也愛上這個小女嬰,兩人將她視如己出,在島上過了幾年快樂的日子。但是隨著回澳洲的日子越來越近,在前方等著他們的未知也漸漸逼近。到底這是誰的孩子?那具男屍又是她的誰?他們又怎麼會來到島上?

Bookpage的專訪中,這位出生於澳洲、定居在倫敦的作家M.L. Stedman說,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非黑即白,因此在這本書的故事設定裡,也沒有所謂的「反派角色」,而是描述一群平凡人根據片面訊息就作出一些錯誤的決定,於是面對命運的捉弄以及普世情理法的道德標準,這些人也必須為他們的決定付出代價。

雖然主題是有點老梗,但作者說故事的能力一流,她的文筆也很細膩的描寫出書中這些平凡人的個性與關係,尤其是Tom和Isabel之間的感情,更是讓人看了很心疼。我不禁納悶,為了另一半,他們願意犧牲到什麼程度?經過這麼多困難,當年發誓要照顧對方一輩子的夫妻之情,到底還有沒有辦法繼續?為了想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我熬夜讀完這本小說,雖然人生中的許多事是沒有答案的,作者也寫出一個雖不完美,但完整的交代。我私心認為這本書特別適合在讀書會上討論,不同的人或許會對不同的角色產生同理心,透過討論得以激發出更多不同的想法。

Cana Island Lighthouse, WI
燈塔對於我而言一直都有特別的意義,在威斯康辛州的Door County有12座燈塔,我親身拜訪過4個,每個都各自有他們的特色。親自走進燈塔看守人居住的所在,可以看出當時生活空間的狹小,但透過閱讀燈塔看守人的日記,則讓人感受到當時一家大小住在這裡是多麼的溫馨,也可以了解這個地方過去的氣候與歷史,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值得一提的是,燈塔看守人的妻子在生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不只要協助丈夫行政事務,還要處理家務、照顧孩子,也讓我對Isabel這個角色又更心疼了一點。

對於作者Stedman而言,燈塔則是許多二元對立的分界點:安全/危險、明亮/黑暗、移動/靜止、溝通/隔離。在這本書裡,燈塔也是一個家庭形成與分裂的開始,這樣的意象是非常多變的,同時也挑戰了讀者的想像與認知。或許讀完這本書,你也會想去燈塔走走也說不定。





Title: The Light Between Oceans
Author: M.L. Stedman
Hardcover: 352 pages
Publisher: Scribner; First Edition edition (July 31,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1451681734

2012/12/12更新:恭喜本書打敗2012英國布克獎得主Bring Up the Bodies,獲得美國好讀網站讀者票選為2012最佳歷史小說
2013/3/6更新:繁體中文版《為你說的謊》(皇冠出版)即將於2013年3月11日上市。
2013/4/13加註:Cana Island被選為值得一爬燈塔前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