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6日 星期四

[試讀] 擁抱母女情結裡的愛與矛盾:那些沒有妳的自憐派對


原文書名With or Without You引用自U2的同名歌曲,《那些沒有妳的自憐派對》這本書表達了母女之間愛恨交織的情感與矛盾,讓我看完以後不禁一想再想,到底以愛之名的母女親情可以被無限上綱到什麼境界:身為女兒的一方面知道,就是母親對她刺下這刀,卻又冀望哪一天,這個母親可以轉過身來擁抱自己,舔舐那綻裂的傷口。

作者露塔自述在一個毒蟲家庭裡長大,媽媽本身就吸毒也販毒,在這個家庭裡,不吸毒反而是很奇怪的事,加上媽媽並沒有儲蓄與理財的概念,小時候的露塔就在「很有錢」跟「身無分文」兩種狀態中無限迴圈。吸毒成癮者的不可預測性也在前四分之三本書被描述得淋漓盡致,搬離家唸書以前的露塔只能期望母親好相處的那一面較常出現,如履薄冰的過日子,就算是被遠親叔叔猥褻了,她也只能藉由遺忘來讓自己好過一點。

然而她的媽媽還是很愛她,並且一直相信露塔有一天一定會出人頭地(當然也有可能是冀望女兒回來養她),但是正是這樣壓迫式的愛與期望,她不僅不像一般毒蟲,根本不在意兒女的教育,還卯全力讓露塔進入私立學校就讀。同時她也是個非常有遠見的創業家,曾經讓露塔繼父家中即將倒閉的計程車行起死回生,並經營得有聲有色,只是她沒有行政處理能力與儲蓄理財概念,加上毒癮的逐漸加重,讓這層母女關係最後走向無法挽回的道路。

或許作為一個旁觀者,我可以說露塔的母親其實是個非常有野心、有才華、有遠見的女性,但是身處於這樣險峻的環境裡,最後她悲慘的結局其實是可以預見的。然而身為她的女兒,露塔的日子並不好過,因為妳永遠無法很精確的說出對自己母親的感受,你只知道那其中含有愛、有敬畏、有希望,同時夾雜著悔恨、不齒、與絕望;妳希望她注意到妳對她的需要,卻也希望她給妳足夠的發揮空間;妳希望自己永遠不要變得像她一樣,卻又必須花費好幾倍的力氣才讓自己脫離她對妳所造成的影響。

在全書最後四分之一,她敘述自己戒除酒癮,重新找回人生發球權的過程。或許露塔成功了(for now),然而就在大部分人齊聲譴責她母親因為讓她吸毒、給她情緒與生理上的壓力、並且忽略她被性侵,導致她的人生幾乎崩潰時,我卻想指出,其實也是因為露塔學得了她母親的堅強與毅力,才讓她撐過這條難走的回歸正軌。

如同我在過去悼念Adrienne Rich的文章中所述,母女之間不斷的吸引與矛盾是把我推進社會學的起源,最近又正好剛看完《柳橙不是唯一的水果》作者的自傳《正常就好,何必快樂?》,這本驚世駭俗的回憶錄《那些沒有妳的自憐派對》更加深了我心裡母女之間的情感拉扯。

誠心推薦所有對於母女關係存有那麼一絲絲疑惑與不安的母親或女兒們,或許跳脫出當事人的角色,妳更可以擁抱自己與母親或女兒關係裡的美好與矛盾。我非常喜歡作者在前言裡所說的一段話:「我希望人們從書中找到希望...我的母親很糟糕,但她同時也很棒。她既不成熟又複雜。她對我說的話和做的事讓人很受傷,但她愛我勝過任何人。我希望讀者能擁抱這些矛盾之處,而非逃離他們。矛盾,就是這些人以及我們所敘述的關於他們的故事,如此值得紀念的原因。」

感謝商周編輯主動找我試閱這本書,希望妳也能透過閱讀別人的經驗與故事,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

With or without her, this is your life after all.

2013年9月7日 星期六

長生不老的代價:The People in the Trees


最近很流行將科學融入小說中,例如Ann Patchett的State of Wonder(中譯本《奇蹟之邦》由遠流出版)就是個比較熟為人知的例子。前陣子發現這本小說The People in the Trees,就是融合了醫學、人類學的冒險驚悚作品,為什麼一個收養孤兒的諾貝爾獎得主會淪落至階下囚? 而所謂的文化相對論又可以被發展到什麼極致?

故事採倒敘法,小說一開頭就報導主角Norton Perina因為性侵自己領養的小孩而入獄,這本在獄中書寫的回憶錄讓我再也無法把這本書放下。1950年,Norton從哈佛醫學院畢業,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裡,誤打誤撞地跟了一個史丹佛人類學家來到太平洋小島Ivu'ivu上,並發現島上居民長生不老的秘密,是因為食用了島上特有種烏龜的肉。

Norton回到美國後在學術期刊上發表了這個研究,雖然讓他獲得了諾貝爾獎,並成為令人敬重的學者,這個成功所帶來的代價是吸引了大批的學者、藥廠與傳教士前往該小島,曾經的伊甸已不復在,自然生態被摧毀、部落文化蕩然無存、烏龜被抓光、森林被夷平,看到這裡我忍不住流下淚來。

然而長生不老不是沒有代價的,Norton的觀察與研究顯示,島上的族人雖然因為食用烏龜肉而大大延緩身體老化的速度,這些人類的心智卻依然按照正常速度老化,於是到了最後,這些一兩百歲的人瑞們雖保持健康的生理狀況,卻會因為心智失能,而成為一具一具行屍走肉,無法再與人溝通,只剩下最基本的吃喝拉撒睡。

於是長生不老的夢滅了,小島再也回不去了。但Norton對於愛的追尋仍持續著,前前後後領養了40幾個小島孤兒的他,已是人們與媒體眼中的大善人。然而,到底他有沒有犯下這些令人髮指的罪行? 為了愛,他還要付出什麼更大的代價?

正職工作為旅遊作家的Hanya Yanagihara在這本初試啼聲的小說作品中,將整個小島場景描述得活靈活現,讀者就像親自到那裡走了一遭一樣。而令我感到驚訝的是作者對於長生不老的科學解釋,雖然一看就知道不可相信,還是不失其邏輯性(有關端粒酶的相關研究可以參見這個PDF檔),加上Norton Perina的遭遇也和現實生活中的諾貝爾獎得主Daniel Carleton Gajdusek遭遇不謀而合,小說中對於文化相對論的探討也發人省思(這就不要暴雷太多),整個精心策畫的故事線與不可靠的敘事者,也讓閱讀過程充滿驚喜與懸疑的樂趣。

非常推薦。


閱讀難易度:三顆星(整本書最後有U'ivuan土語的幾個單詞解釋可參照)
整體推薦度:四點五顆星(最後一章讓我真的沒辦法給到五顆星...但絕對不是因為這本書寫得不好...BJ4)


Title: The People in the Trees
Author: Hanya Yanagihara
Hardcover: 384 pages
Publisher: Doubleday (August 13,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85536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