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Reconstructing Amelia:重塑艾蜜莉亞


自從讀了Into The Darkest CornerGone Girl(中文版《控制》由時報出版)後,我就滿喜歡現在式與過去式交錯出現的小說架構,雖然不時地要到目錄頁了解一下時間序列,卻能夠從不同敘事角度來看整本小說故事線發展,這往往也賦予同一件事情新的意義。

Reconstructing Amelia就是一本巧妙地在時間軸以及敘事者之間跳躍的小說。故事一開始,單親媽媽Kate Baron就被貴族私校校長通知,她那個優秀、聰明又乖巧的女兒Amelia當天繳交的文學報告涉嫌抄襲,必須接受停學處分,請家長即刻帶回。然而身為律師事務所合夥人的Kate當天有一個十分重要的會議,等她終於認清這會議一時三刻無法結束,才把工作丟下、匆匆趕到學校時,映入眼簾的卻是停在學校前的救護車與警車,以及Amelia躺在地上冰冷的屍體。

警察很快就判定,Amelia是跳樓自殺。於是自責的Kate從失去Amelia那一天開始,沒有一刻不懷疑,如果她早點到,事情會不會有所不同?Amelia是不是就是因為擁有這個把工作看得比什麼都重要的媽媽,所以才會跳樓自殺?到底是否有她忽略的前兆或隱情?

就在她傷心欲絕、行屍走肉了一個月後,Kate收到一封簡訊:「She didn't jump.」她才認真回想,即使工作忙,母女倆感情還是很好;而Amelia雖然是青春期少女,卻還算是乖,也很體貼媽媽工作的辛勞,喜歡文學的她,更是天資聰穎,怎麼可能抄襲別人的報告?熱愛生命,喜愛當義工的Amelia又怎麼可能自殺?於是她開始重新檢視Amelia的Facebook、email、簡訊以及通話紀錄,彷彿重新經歷了Amelia生前的最後那一段日子,卻也像是重新認識了這位熱愛生命、重情重義的女孩...以及青少年學校生活中的美好與殘酷。

到底Amelia是怎麼死的?她在學校遭遇到什麼困難?穿插在Kate重塑Amelia生活的篇章中的,是Amelia生前一個月的自述,以及Kate當年成為單親媽媽的喜悅與辛勞。於是,我們不僅是透過Kate來了解這對母女之間深厚的情感,更透過Amelia的自述,了解這個女孩早熟與善體人意的一面。

美國出版社的文案總是說,這本書的懸疑度與精采度,不輸Gone Girl,也有許多讀者對此不以為然。我個人認為,這本書無疑是比Gone Girl更多面向一點,不僅探討了青少年之間的性傾向、性、友情、認同與霸凌,也將單親媽媽的心情描寫得淋漓盡致,我十分喜歡這些在台灣翻譯小說中比較少碰觸到的議題(當然在美國小說中並不是不常見),同時也覺得整個故事的節奏性,優於Gone Girl;結局是有一點點可以預期,但總比Gone Girl的結局好。(我是有多討厭Gone Girl的結局阿我...由此可見一般...)

在這邊就不暴雷了,但我可以保證,本書引人入勝的程度驚人:全書近四百頁,我只花了兩個晚上就看完了...卻也不勝唏噓,即使現在的社會日新月異,又有Facebook、twitter等社交軟體,某方面而言,青少年的世界好像是更多采多姿了,但事實上情況並沒有什麼改善,甚至還有可能因為更需要同儕的接受與認同,而更容易遭受到霸凌。

這是一個單親母親的追尋,追尋的不只是失去的女兒與其生活,同時也是追尋與自己過去的一個交代與和解。只能說作為一本小說處女作,Kimberly McCreight算是前途看好阿。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有些青少年時下很口語的東西,可能要查一下Urban Dictionary...例如「pop the cherry」其實跟櫻桃這個水果無關,而是「破處」的意思...)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Reconstructing Amelia
Author: Kimberly McCreight
Hardcover: 400 pages
Publisher: Harper (April 2, 2013)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062225436


7/11註:繁體中文版《最後的目擊者》預計九月份由時報出版。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試讀] 寂寞的公因數:國際化下的性別與社會權力關係


還記得高中的時候看了《愛蜜莉的異想世界》這部電影,夢幻的女主角愛蜜莉夢幻地站在屋頂上,看著夢幻的巴黎說:「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正在高潮」,百分百吻合了一般人對於巴黎夢幻又浪漫的想像。

然而,現實中的巴黎在《寂寞的公因數》一書中想問的是:「不知道現在有多少人是孤獨的?」事實上是,在主角尤利克的眼中看來,這個文明帶給了我們自由與選擇的權利,並賦予這些權利極大的價值,然而卻也為現代城市人帶來更無法忍受的孤獨。

主角尤利克是個因紐特人(也就是以前所謂的愛斯基摩人),為了和青梅竹馬的戀人順利結婚而自願擔任親善大使,來到法國介紹目前已成為世界人類遺產的家鄉。法國的一切都和家鄉如此不同,照顧他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員、居心叵測的石油公司首領、寂寞的心理醫師、上電視節目認識的女性主義者、家鄉的美麗牽絆也讓尤利克在法國的每一天越形複雜,但是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為什麼這裡的人們都如此孤獨?

原來,在因紐特人的家鄉,沒有人是孤獨的,每個人身邊隨時都有其他人存在,而且男人女人各司其職,共同分享成果才能存活;反觀法國,不管是男是女,都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專長,並且獲得很高的成就,然而卻必須忍受無所不在的孤獨。特別是對女人而言,這樣的孤獨似乎又更為普遍。到底這趟「尤利克城市遊記」會讓接待他的人受到什麼影響?他的言論又會在現代西方社會掀起多大的波瀾?經過西方文化洗禮的尤利克,又能否對家鄉戀人抱持著一如初衷的愛?

作者弗杭蘇瓦‧樂洛赫(François Lelord)生於巴黎,具有精神科醫師及作家的雙重職業,他很喜歡將精神醫師的角色放入自己的小說裡,最出名的作品應該是Hector系列三部曲(英文書名分別是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Happiness, Hector and the Secrets of Love, Hector and the Search for Lost Time),主要是以精神醫師Hector為主角,隨著他的生命旅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經由寓言式的手法闡述精神醫學與心理治療方面的主題。而在這本《寂寞的公因數》一書中,精神醫師則扮演了解惑者的角色,透過和尤利克之間的對談,讀者才得以一窺現代西方城市人孤獨的本質。

儘管孤獨的確存在著,書中詮釋的原因也算合理,但我認為書中探討孤獨對於男人和女人所產生的不同影響卻是有待商榷。特別是書中所出現的孤獨女人們,讓一開始以為是被石油公司與西方世界利用、消費的尤利克,轉身一變成為性關係上的利用者(當然是誰在利用誰或許也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展現了種族以及性別中互相影響與牽制的交互關係。

然而有時候我會想,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如果只是簡化成為書中「交換禮物」,也就是各取所需的概念,未免又有點太簡化,也太現實了。我寧可相信,在這個城市裡,人們為了愛,還是沒有失去原始本能中忍耐挫折的能力,只是人畢竟是隨著外在環境的變化而演進,於是在這個大歷史環境下的人們也發展出一套適應的生存法則;或許真愛難尋,但它依然沒有消失。

以這樣短短一本不到250頁的小說而言,若只是作為一本討論愛情的小說有點可惜,它其實是探討了國際化氛圍下,不同面向的性別社會權力關係,更發人深省:我們以為的社會常態,其實從來就不曾是理所當然。

2013年4月8日 星期一

[試讀] 向陽處的她:Wouldn't it be nice?


我很少接不認識的作者或是不認識的朋友介紹的試讀,因為我怕挑到不喜歡的作品,還硬要說好話,那就真的是糗大了。上個月在Facebook看到這本《向陽處的她》試讀活動,卻忍不住按下了參加,沒想到幸運地從85人中成為中選的20人之一,而這本小說也沒有讓我失望。

全書以男主角奧田浩介某日在一場公司會面中巧遇國中同學渡來真緒,這個命運中的重逢開啟序幕。浩介沒有想到有朝一日會再遇到這個十年前被稱為「全年級屈指可數的笨蛋」,而這個笨蛋現在已經脫胎換骨,成為內衣公司獨當一面的公關人員。說來很巧,當年因為不忍心看著真緒被霸凌,浩介挺身而出卻被同學貼上「愛抓狂的孩子」的標籤,之後肯接近他的人只剩下真緒,然而當年在學校相依為命的兩人,最後卻因為浩介搬家而斷了聯絡。浩介當年心中曾經感受到卻羞於承認的曖昧情愫,也自然而然地藉著這個重逢發展為正式的戀人關係。

沒想到戀情看似順利發展的兩人,在前往拜訪真緒父母時被潑了桶冷水,原來真緒其實是被領養的,而且被當時是警察的養父發現時,正全身一絲不掛地在大街上亂晃,對自己的過去更是毫無記憶。浩介對此不以為意,仍然堅持著兩人的感情,最後他們決定公證結婚,毅然決然地開始了甜蜜的新婚生活。但是就在結婚一年後的某天早晨,真緒離奇失蹤,就連真緒曾經接觸過的人們也不記得她的存在,浩介這才發現,這場所謂「命中注定」的相遇背後,又藏了什麼與真緒身世相關的重大秘密...

有別於一般的日本戀愛小說,我十分喜歡男女主角的角色性格設定,浩介一直以來都是個善良的孩子,也正因為這樣的善良,讓他的生命富有情感,但他有時候對自己並不是那麼有自信,也因此當他與真緒在職場上重逢,看見真緒女大十八變的同時,也更激勵了自己在職場上的表現,而這一段與真緒短暫卻又真實的相處,相信會讓他更珍惜生命,也更有勇氣去面對人生接下來的挑戰;女主角真緒則是一個複雜的存在,她的決心與毅力竟然可以同時是她的優點與缺點,對於感情的執著完整的塑造了這個角色,但是她對於父母與朋友的感情卻又是這麼真切,在在為了她不可避免的告別而鋪路。(電影版的女主角是由上野樹里來飾演,真是非常令人期待。)

這兩個角色性格設定都是在日本小說中難能可貴的細緻,卻又不落俗套的一味討好觀眾,反而讓這兩個角色更形真實,加上他們倆日常生活的互動中,這些性格的相互衝突與包容,都讓我理解,為何本書文案說這是「日本女生最希望男生閱讀的戀愛小說NO.1!」他們新婚生活中所會遇到的問題,或許一般人不太會遇到,但是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以及互相包容的情感,在感情生活中確實是十分難能可貴。另外,男主角對於喜歡的人更是觀察入微,有別於一般男孩子的粗枝大葉,相信會讓女性讀者感到窩心。

平常習慣看美國小說的我,有時候會覺得日本人表達情感的方式太過含蓄與隱晦,「為什麼一句話不能好好地講開來?」常常是我看日本小說的最大疑問。然而看完這本小說,我反而覺得浩介的不過問與默默的理解,最後到無條件地接納,才是愛情裡最平實卻也最令人感動的情感。

在新婚一年的這個月看這本小說,十分有感觸。在寫這篇文章時,我一直反覆聆聽真緒最愛的歌曲Wouldn't it Be Nice (by Beach Boys),若可以這樣愛過,人生又更nice了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