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7日 星期六

The Middlesteins:食物的慰藉


封面感覺像是包漢堡的紙,很可愛
當一個人長期承受很大的壓力時,自然會去尋找一些出路與慰藉。在美國,最常見的應該是暴飲暴食。但如果你已經牽手40年的那個人,已經暴飲暴食到了危及自身健康的地步,卻還是拒絕你的幫助與指引,你會不會放棄這個人?你的界線在哪裡?

對於The Middlesteins一書中的Richard來說,那一天終於來到。他結褵40年的老婆Edie,重達150公斤,罹患糖尿病,經歷過兩次重大手術,下一次手術可能就是令人聞之色變的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了,卻還是無法停止暴飲暴食。對他而言,這個女人已經不再是當年那個在父親病床旁哭泣的柔弱法學院學生,日復一日,她好像再也不需要他的支持與陪伴,他很清楚,她已經不愛他了,反之亦然。

於是Richard毅然決然宣佈與他的妻子正式分居。此舉在Middlestein家族裡引起軒然大波:女兒Robin是個拘謹的孩子,快四十卻還未婚的她和父母都不是特別親,但在這個節骨眼,也只好振作起來每周陪媽媽運動;兒子Benny是個賺很多錢但個性溫吞的男人,雖然一畢業就因為老婆Rechelle意外懷孕而倉促完婚,這十幾年來他們還是互相支持著對方,每天晚上家裡那對雙胞胎孩子上床睡覺後,兩人在後院抽隻大麻大概就是最開心的事情了,但也因為他溫和的個性,不知道該要支持爸爸還是媽媽,夾在中間十分為難;Rachelle是個完美主義者,對於公公拋下重病的婆婆不管這件事,完全無法諒解,甚至對丈夫下令,不准公公接觸雙胞胎,並且下定決心要幫助婆婆恢復健康,還對家庭成員訂下一堆規矩,飲食與生活習慣都要健康才可以,這同時也對Benny與雙胞胎造成莫大的壓力。而Edie本人呢?總覺得食物還是她最好的朋友,難過的時候、生氣的時候,吃就對了。

當然書中大部分角色對於Richard離開老婆這件事不能苟同,但我讀著讀著,卻覺得婚姻說到底,還是兩個人的事情,外人霧裡看花,其實很難真正去評斷到底是誰對誰錯。當然人生中有許多事情不是非黑即白,故事發展到後來,也讓我覺得婚姻會走到這地步,終究不是只有某一方的責任而已。作者細膩的文筆詳細敘述了Middlesteins每個家庭成員的生活,在這時候如何徹徹底底地被改變了。如同BookPage的介紹所述:這個家庭就像所有典型的美國人家庭,作者重新檢視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是如何連結、我們如何去分擔彼此身上的重擔,並探討我們是否要對彼此的人生負責。

作者Jami Attenberg雖然之前已出版過三本小說,但一直不是非常有名,直到十月份時這本書被選為Amazon Book of the Month,她才首次嘗到暢銷作家的滋味,本週這本書甚至入選Amazon 2012百大選書前十名。我一直以來就喜歡閱讀故事背景設定在中西部的小說,雖然本書中某些角色的描寫應該可以再加強,但她細膩的文筆與詼諧的語調,讓我從中看到一些很真實的情感與掙扎。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整體推薦度:三顆星


Title: The Middlesteins
Author: Jami Attenberg
Hardcover: 288 pages
Publisher: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1 edition (October 23,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1455507214


7/11註:繁體中文版《食慾風暴》已於2013/4/3由遠足文化出版。好像宣傳不多嗎? 我竟然到七月才知道出版訊息,好lag!!

2012年11月14日 星期三

熱騰騰!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12選書名單出爐!

Picture borrowed from Amazon.com, click to see more about the Amazon's Best Books of the Year
2013年選書書單請到這裡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Amazon年度選書揭曉時間,去年在朋友的Blog上翻譯了Amazon 2011十大選書,今年有了自己的家,就立馬在美國時間11/12宣布名單隔天,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最近的英美出版界新聞特別多,除了Random House和Penguin合併後即將佔領四分之一的英語系書籍市場,以The Human Stain《人性污點》一書聲名大噪的Philip Roth也宣布封筆退休,但狗屁倒糟的事也一堆:Bridget Jones系列竟然可以出到第三集(OK,我承認我不是她的fan),連Fifty Shades of Grey《五十道葛雷的陰影》一書都可以被拿來當作離婚的理由(OK again,我對於花二十頁描寫一場性愛的小說實在不感興趣)。往好處想,或許文學與小說已經越來越滲入人們的生活了也不一定。(我真是個正面思考的人。)

Anyway, JK羅琳意料之中沒有進榜(哈)。以下,精選Amazon百大前十名一一簡介:

1. The Round House by Louise Erdrich: 以描寫美國原住民部落著名的小說家、詩人、童書作家Louise Erdrich在2012年推出她的第14本小說,一出版馬上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決選的殊榮(註),並且被譽為是美國原住民版本的To Kill a Mockingbird(中文版《梅崗城故事》為描寫種族衝突的聖經小說),這次將內容著重於一場發生於母親身上的種族仇恨的殘暴事件,如何讓一個小男孩一夜長大的故事。目前列入我的To read list中。

2. The Yellow Birds by Kevin Powers: 一位退休老兵的小說處女作,描寫兩個年輕人在戰爭中努力存活的故事。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決選(註)。

3. Gone Girl by Gillian Flynn: 描述婚姻裡的訛諛我詐。廢話不多說,請直接看我的心得文

4. The End of Your Life Book Club by Will Schwalbe: 排名最高的非小說,描述兒子在癌症末期的母親病床邊,發起了一場讀書會,在等待死亡的同時,他們一起閱讀、一起談論生命的意義。非常感人。但是由於非小說一直不是我的強項,所以雖然列在我的To read list上,但距離完成閱讀還需要好一段時間。

5. Billy Lynn’s Long Halftime Walk by Ben Fountain: 八個美國海軍在一場被新聞轉播的戰役中存活下來,隨即被布希政權請回美國進行「勝利之旅」,期望藉此獲得廣大民眾對於戰爭的支持。在這個下著雨又冷颼颼的感恩節夜晚,他們在達拉斯牛仔隊比賽中場走上足球場,在天命真女(Destiny's Child)的歌聲中,接受群眾的歡呼與表揚。戰場上的殘酷與艱辛,對照著祖國美式足球文化中資本主義的急功近利,與流行文化的摧殘,一切是這麼的諷刺、超現實,卻又讓人心痛。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小說類決選(註)。

6. 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 Life, Death, and Hope in a Mumbai Undercity by Katherine Boo: 中文版《美好永遠的背後》已經由商周出版。得過普立茲獎的她,以描寫貧窮與弱勢出名,首次出版書籍即是談論孟買的貧民窟,再次發揮她強大的文字渲染力,強力衝擊讀者的心靈。入圍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非小說類決選(註)。

7. A Hologram for the King by Dave Eggers: 描述一個在沙烏地阿拉伯經商的男子努力想找回他的生命、他的事業,同時還要負擔女兒大學學費,同時找到生命意義的故事。在全球化的浪潮下,透過沙烏地阿拉伯的生活經驗,描寫現代美國社會。

8. The Middlesteins by Jami Attenberg: 這本小說篇幅不長,描寫芝加哥一個猶太家族中,媽媽體重超過136公斤導致大小病不斷,爸爸卻選在這時候宣布分居(因為136公斤的女人實在讓他性慾全消),她的兒女要如何幫助媽媽恢復健康?文字會讓猶太移民後裔感同身受,許多小小的嘲諷也成為閱讀中的樂趣。目前正在閱讀中,敬請期待。(11/17補心得文連結)

9. Mortality by Christopher Hitchens: 作者本人因罹患食道癌,於死前十八個月寫下來的作品。詼諧的語調裡,他探討疾病、疾病本身如何作為一種社會上的禁忌(Taboo),以及這種疾病如何改變人與這個世界的連結與經驗,一直到最後他勇敢對抗病魔的心路歷程。

10. The Fault in Our Stars by John Green: 本來是一本寫給青少年閱讀的YA小說,竟然也在成人的閱讀圈中引起軒然大波。一個罹患癌症的十六歲女孩,在支持團體中認識了罹患骨癌且已經一腿截肢的十七歲男孩,他們在有限的生命裡墜入情網。無所不在的死亡氛圍裡,他們很用力的學習去愛,去發掘彼此的熱情。就算生命已走到盡頭,人是不是還可以勇敢卻謙卑的活過?這本用青少年角度所書寫的小說,會讓讀者為了他們的早熟而心痛,也為了他們的情感而落淚。Amazon網路書店上一千多位讀者五顆星感動推薦。

我目前已看過一本(第三名)、閱讀中一本(第八名)、入手三本(第一、四、十名),是不是有點遜哩~囧

同場加映:美國出版人週報(Publishers Weekly)2012十大選書

1. Building Stories by Chris Ware
2. Bring Up the Bodies by Hilary Mantel
3. The Round House by Louise Erdrich
4. Happiness Is a Chemical in the Brain by Lucia Petrillo
5. The Devil in Silver by Victor LaValle
6. Detroit City Is the Place to Be: The Afterlife of an American Metropolis by Mark Binelli
7. All We Know: Three Lives by Lisa Cohen
8. People Who Eat Darkness: The True Story of a Young Woman Who Vanished from the Streets of Tokyo by Richard Lloyd Parry
9. The Barbarous Years: The Peopling of British North America: The Conflict of Civilizations,1600-1675 by Bernard Bailyn
10. Iron Curtain: The Crushing of Eastern Europe, 1944-1956 by Anne Applebaum

台灣時間11/15註:2012美國國家圖書獎最終得主於美國時間11/14星期三公佈
小說類由The Round House獲得,非小說類由Behind the Beautiful Forevers獲得。

2012年10月25日 星期四

台灣文學館Gunter Grass特展──鼓動的世紀



假日一向喜歡宅在家看書的我,上週末難得和老師一起來到台南,為了就是到台灣文學館參觀1999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鈞特.葛拉斯Gunter Grass特展──鼓動的世紀。

展場的佈置十分特別,入口就是《錫鼓》(Tin Drum)裡出現的玩具店場景,裡面展出他的111幅畫作、手寫稿、多國版本著作,以及雕塑品。這些畫作裡面有100幅出現在他1999年的著作《我的世紀》裡面,這本二十世紀末的著作描寫1900-1999年,100個故事、100年,後來才加入100幅畫作。

我特別喜歡展場裡播放的影片,葛拉斯對台灣觀眾說,這個展覽結合了文字、水彩畫與雕塑等,呈現了他雙重職業的真正面向,因為他不只是個作家,同時也是個藝術家,而「寫作與繪畫是從同一瓶墨水流出」。另外,大螢幕也輪播他朗誦《我的世紀》一書的德文內容,雖然我的德文已經九成都還給老師了,還是覺得聽他念書很有感覺。

逛完台灣文學館以後,還去了孔廟晃晃,孔廟老街除了有許多咖啡店,也有一些賣文創商品的小店。逛完不禁覺得台南真是處處充滿人文氣息的好所在,食物好吃又便宜(狂吃兩元黑輪),跟冷冰冰新竹科技城比起來,真是讓人想搬到台南定居阿~。


2012年10月14日 星期日

Goodbye for Now:暫時先掰囉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世界裡,當一個和你曾經很親密相處的人生命結束時,說再見變得更不容易了,因為即使當一個人從世界上消失了,你還是可以看到他的臉書頁面,還是擁有他的email信箱,感覺好像他只是很久沒上線更新近況而已。Laurie Frankel的第二本小說Goodbye for Now就是想要探討,在這個科技發達的世界裡,我們如何跟逝去的親人和愛人說再見,而這樣的過程又是多麼的不容易。如果如果,有一項科技,可以讓你再一次見到逝去的至親好友,再跟他們講一次話,你願意嗎?

Sam是一個在西雅圖線上約會網站工作的軟體工程師,MIT畢業的他非常聰明,甚至寫出幫助人們在網路找到靈魂伴侶的程式,這個程式非常有用,不僅讓他自己找到了興趣相投的另一半:行銷部的Meredith,還讓他因此丟了工作──畢竟如果這個程式真的上市,誰還需要約會網站?就在這時候,Meredith的外婆去世了,看著傷心欲絕的女友,Sam於心不忍,便寫出了一個自動回覆email的程式,讓Meredith寫email給外婆時,程式會分析過去外婆與Meredith之間包含簡訊、email、網路視訊等數位資訊,然後自動產生回覆。這個發明讓Meredith又驚又喜,同時也稍稍撫慰了她心裡的傷痛。後來Sam甚至還寫出可以讓Meredith和外婆網路視訊的程式,他們開了新公司,幫客戶客製化,讓活著的人得以重新與死去的人產生科技上的連繫,就好像那些死者只是去遠方度假了一樣。但是這個原本是寫來要幫助人們說再見的程式,卻讓活著的人越來越依賴,Sam和Meredith一度開始懷疑,這個發明的初衷是否正確。直到他們也親身經歷到生命的無常時,才知道要好好的活著繼續走下去,那必然的放手與遺忘有多麼痛苦,而人生中,又有多少事情,是科技永遠無法取代的…

這本小說的設定真的是太特別了,現代活在科技發達社會裡的人,或多或少都是和親朋好友靠著簡訊、Facebook、email、視訊、whatsapp來維持連繫。當這樣的「連繫」逐漸取代過去時代裡的相處時,科技也同時賦予「死亡」和「記憶」全新的意義。

在這邊就不透露太多書中情節,但我非常推薦這本書,雖然乍看之下,探討「死亡」的這本小說非常哀傷,但是Sam和Meredith想要幫助別人的善良性格,以及他們與其他角色之間情感的互動,都很真實、溫暖,也讓人很感動,這是值得細嚼慢嚥、細細品味的動人小品,電影版權已經在洽談當中,非常令人期待。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Goodbye for Now
Author: Laurie Frankel
Hardcover: 304 pages
Publisher: Doubleday; First Edition edition (August 7,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85536189

12/24後記:本書繁體中文翻譯版本《愛的APP》已由時報出版。

J.K羅琳2012成人小說:The Casual Vacancy《臨時空缺》


從九月底到現在,出版界最熱門的話題就屬J.K羅琳最新的成人小說The Casual Vacancy(中文暫譯《臨時空缺》)。「成人」小說的意思是寫給成人看的小說,但是經過各大報的聳動報導,這本書裡面出現的有:髒話、強暴、種族歧視、色情、自殘、自殺、家暴、吸毒、虐童,以及描述十分詳細的性愛情節,看起來好像變成跟「成人」電影一樣的意思了。結果,這本書轟動了半個月,被媒體渲染得繪聲繪影,讓人不禁納悶,到底作者想要表達的是什麼?

我在好奇心驅使之下,也湊熱鬧買了一本來拜讀,不過我要先聲明:我不會拿本書來跟哈利波特做比較,這篇文章也不會像出版人週報的書評一樣,每一句話都有「和哈利波特不同的是……」,一部分原因是我沒看過哈利波特小說集(連電影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看),另一個原因是我覺得這兩本小說無論是目標讀者或其context等都差了十萬八千里,所以講一句比較通俗的就是「懶X比雞腿」,根本不能比。

這本書的場景設定在英國鄉下的一個小鎮Pagford,一開頭就是Barry突如其來的死亡,造成小鎮議會代表出現了一個臨時空缺,正好最近議會中正為了兩個議題意見分歧,因此形成一場卡位大戰,兩派人馬無所不用其極,想要推派自己的人馬當選。一個議題為是否應該把小鎮裡那個比較貧困的區域劃分出去給隔壁的城市,因為這個貧困區的居民大多不只窮,甚至是毒品與娼妓的集散地;議題二則為是否要把目前為戒毒勒戒所的建築收回公有,不讓目前的勒戒所繼續使用。剛逝去的Barry本身就是貧困區出身的孩子,力爭上游到今天才有了不錯的成就,以他為首的反對派主張應該繼續投入小鎮的資源,來協助貧困區的居民跳脫出這樣的環境。而以自稱「Pagford第一位居民」的Howard為首的贊成派則是認為,這些貧困區好幾十年來造成小鎮龐大的社會支出,勒戒所的成效也相當有限,反正狗改不了吃屎,還不如把這些好吃懶做的傢伙都踢出去比較實在。

就在這場勾心鬥角的政治拉力戰中,看似平靜的小鎮其實暗潮洶湧,同學之間的誤解、家長與青少年之間的溝通不良、種族與階級之間的不平等、婚姻裡的不滿等議題,一一浮上檯面。到底最後哪一方會獲勝?最後的結果又會對Pagford所有的居民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500多頁,這是一趟漫長的旅程。許多書評及媒體都說:「羅琳魔法不再」,但這本書本來就是與魔法無關,她想呈現的是現代社會裡許多社會問題的不同面向政治論述──中產階級想要維持優越、吝於付出的貪婪自私嘴臉、社會底層的無助與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多種族社會的複雜權力關係、青少年對性的扭曲認知等等,用膝蓋想也知道,這不是一本會讓你讀完以後一夜好眠放鬆心情的消遣讀物。建議想嘗試者,先做好這樣的心理準備,比較不會失望。

在這個小鎮裡,很顯然每個人都認識每個人。你可以把它想成跟民視八點檔「夜市人生」一樣,大家的小孩都差不多大,雖然來自不同的家庭──有的有錢(金大風),有的貧窮(許來發),但大家都是同學,各自的父母也都彼此認識。因此,英國每日電訊報很貼心的幫大家列了一個登場人物一覽表(共34位),建議剛開始閱讀時,可以備一份在身邊,以便隨時查閱。我簡單列了表在下面,怕涉及到任何一點點劇情的讀者,可以參閱這個簡單的版本。

也因為角色眾多,這本書的前半段都在交代各個家族之間的關係,以及各角色之間的愛恨糾葛,看到三分之一時我忍不住停了一下,實在是有點…無聊,畢竟光一個夫妻間婚姻問題,其他作家就可以寫一整本書了,要把上面所提到的所有婚姻、家庭、種族、階級等議題全部包在這一本書裡,野心非常大,也是個不容易的任務。不過,請務必耐著性子看下去。就像各大報所說的,羅琳最擅長的還是描寫青少年的心理,因此在後半本書裡,每個家庭裡的青少年們開始站到故事的核心時,故事也隨之變得有趣許多。我特別喜歡作者描寫中下階級的Weedon家庭,可能因為羅琳本人也曾經歷過拿著救濟金度日的單親媽媽生活,描寫起社會上的弱勢家庭特別令人有感觸。

所以,這本書到底值不值得受到這麼大的關注呢?各大報的評語都是,不值得;如果不是因為作者本人的名聲,這本書根本不會受到這麼大的注目。這是事實沒有錯,但我私心覺得如果不是因為這本書的作者是J.K羅琳,它應該也不至於被批評成這樣。有興趣的人還是可以試著閱讀看看,但若對其中單一議題有興趣,還是有其他更深入的選擇。


閱讀難易度:四顆星
整體推薦度:三顆星

2013/1/10加註:《臨時空缺》繁體中文版預計1/28出版,台灣粉絲團請見:http://www.facebook.com/TheCasualVacancyTW

The Casual Vacancy角色一覽表(簡易版):
原文連結:http://www.telegraph.co.uk/culture/books/booknews/9570116/JK-Rowling-The-Casual-Vacancy-the-cast-of-caricatures.html

The Fairbrothers家庭成員:
Barry Fairbrother:父親,為議會一員,突如其來的死亡造成議會的「臨時空缺」。
Mary Fairbrother:Barry的太太。
Fergus:大兒子。
Niamh、Siobhan:雙胞胎女兒,就讀當地學校,和Sukhvinder同年。
Declan:小兒子,12歲。

The Mollisons家庭成員:
Howard Mollison:自稱「Pagford第一位居民」,肥胖而自大的餐館老闆。
Shirley Mollison:Howard 的太太。
Miles Mollison:Howard 的兒子,職業為律師。
Samantha Mollison:Miles 的太太,經營大尺碼內衣專賣店。
Lexie and Libby:Miles和Samantha的女兒,讀寄宿學校。
Pat Mollison:Howard 的女兒。
Maureen:Howard 前任生意夥伴的遺孀,成為他現任的生意夥伴。

The Jawandas家庭成員:
Parminder Jawanda:普通科醫生,是Barry在議會的盟友。
Vikram Jawanda:Parminder的帥老公,為心臟外科醫師。
Rajpal、Jaswant、Sukhvinder:Jawanda家的三個小孩。 Jaswant和Rajpal是資優生,而Sukhvinder是家中最不受寵的小孩,和新來的Gaia是好朋友,就讀當地學校。

The Prices家庭成員:
Ruth Price:護士。
Simon Price:Ruth有暴力傾向的老公。
Andrew、Paul:Price家的兩個兒子,就讀當地學校。

The Walls家庭成員:
Tessa Wall:學校輔導老師。
Colin Wall:Tessa的老公,被學生取綽號為“Cubby”,是學校的副校長。
Stuart:Tessa和Colin的小孩,綽號叫“Fats”,是Andrew的好朋友。

The Weedons家庭成員:
Terri Weedon:居住在貧困區中的單親媽媽,有毒癮,但很想保住她的小孩。
Krystal Weedon:Terri的女兒,就讀當地學校。
Robbie Weedon:Terri的兒子,三歲。
Nana Cath:Terri的祖母,Krystal的曾祖母。
Obbo:Terri 的毒品供給者。

Kay Bawden:從倫敦搬來的社工人員。
Gaia:Kay的女兒,就讀當地學校。
Gavin:Kay的男友,也是Barry的好友。



Title: The Casual Vacancy
Author: J.K. Rowling
Hardcover: 512 pages
Publisher: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Edition edition (September 27,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16228534

2012年9月27日 星期四

西雅圖尋人啟事:Where’d You Go, Bernadette


最近2012 NFL球季開始了,看書的速度也因此放慢許多,之前趕在球賽開始前,看完了一本還不錯的小品,叫做Where’d You Go, Bernadette,但這幾週都耽溺於美式足球的慷慨激昂(與戲劇化)裡,遲遲沒有靜下心來好好寫心得。

這本小說的作者Maria Semple來頭不小,在轉行當小說家以前,其實是非常有名的電視劇作家與製作人,其中最有名的作品應該是九零年代大家非常熟悉的影集<飛越比佛利>(阿倫~)。後來她跟男友帶著女兒移居西雅圖,就像書中女主角Bernadette一樣,一個事業上的女強人突然變成在家照顧小孩的家庭主婦,結果就是失落、焦慮與情緒化,更重要的是無法真正去參與社區,也無法認同這個現在所處的城市:西雅圖。

書中角色的背景設定對於住在西雅圖的一家人而言十分典型,父親Elgin在微軟位居要職,不僅領導近250人的當紅團隊,同時也締造出點閱率第四高的TED Talk,在韓裔單親媽媽Soo-Lin的眼裡簡直是個巨星般的存在。母親Bernadette從LA的新星建築師變成西雅圖全職家庭主婦,不善與人互動,也不喜歡出門,除了接女兒Bee下班以外,生活起居大小事情都交給遠在印度的虛擬助理來處理。最後是國二的優秀女兒Bee,一家三口就住在前身是少女感化學校的廢墟裡生活。因此在注重社區參與的鄰居Audrey眼中,這家人根本就超奇怪的。

這天,Bee回家跟爸媽說,她的學期成績全部拿到「超越卓越」(對,這個學校的成績分級制度由好到壞是「超越卓越」、「達到卓越」與「邁向卓越」,所以沒有不卓越的學生)。由於之前爸媽有說過只要Bee全部都拿到最高分,她要什麼就給她什麼(當然父母做這個保證時,Bee最想要的東西是匹小馬),但現在Bee已經國二了,她最想要的東西竟然是──南極家庭旅遊,父母也只好答應。

於是夜未眠的不只是西雅圖,還有無法與陌生人共處一室的Bernadette,更何況是跟一群人被困在船上,從美國到南極!結果就在出發前,Bernadette失蹤了…她到底去了哪裡?遠在印度的虛擬助理到底又是何方神聖?為什麼LA的過去會讓Bernadette變成現在這樣? Bee期待已久的南極行,到底會不會成真?

整本書是用「現代」書信體來呈現,意思就是不只是像過去Dear John那種才叫做「書信」,現代的email、邀請函、備忘錄、雜誌訪談以及Bee的獨白都參雜在其中,若是別人來寫很可能會顯得破碎且混亂,但Semple卻可以把這本書寫得很有整體感,就算是她鉅細靡遺的描寫了當今直升機父母文化、微軟公司生態、南極的地理歷史以及環保建築,我從來不覺得她過度強調細節或節外生枝。

書中配角們也十分搶戲,韓裔單親媽媽Soo-Lin是Bee的同學的媽媽,同時也是Elgin部門的行政人員,一開始她跟Audrey同聲一氣,每天在Bernadette背後說她們一家人的閒話,但後來竟然對Elgin漸生情愫,立場也隨之改變。鄰居Audrey是標準的全職媽媽與直升機家長,校長一直跟她說妳兒子有問題,她還是拼命幫兒子找藉口開脫,標準的「我兒子很乖,只是交到壞朋友」,但誰又能想到她竟然在這整起事件裡扮演了一個關鍵的角色。

Semple在這本書裡讓Bernadette詳細的表達了作者本人初到西雅圖時的不適應感,以及對這個城市的厭惡,雖然有些事有點誇大其詞,但讀來常常令人發笑,尤其是有去過西雅圖的人應該會感觸很深。在紐約時報的訪談中,Semple笑說如果現在要她再寫一本類似的小說,她一定寫不出來,因為隨著時間過去,她對這個城市的觀感也漸漸在改變當中,尤其是到了全書草稿完成的時候,她發現自己竟然愛上了這個城市。而西雅圖人對於這本小說的觀感也很妙,竟然還給予本書不錯的評價。只能說這本書寫的太成功了,連被嘲諷的西雅圖人也難抵它的魅力。

全書中我最喜歡的橋段是描寫Bernadette和Bee之間深厚的母女情誼,當Bernadette消失時,Elgin一度懷疑她會不會是自殺了,Bee馬上回答:「那種做了以後就再也見不到我的事情,她絕對不可能去做的!」當然結尾是有點戲劇化了,但閱讀過程中無疑是非常促咪且享受的一件事。



閱讀難易度:兩顆星
整體推薦度:四顆星


Title: Where'd You Go, Bernadette
Author: Maria Semple
Hardcover: 336 pages
Publisher: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First Edition edition (August 14,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16204279

2013/5/13加註:中文版《囧媽的極地任務》已於4/30由本事文化出版。

2012年9月18日 星期二

2012 New Kindle $69 開箱文

今天慶祝結婚一周年,終於收到朝思暮想的禮物:2012年最新的$69元Kindle!

話說從頭:
2010年Kindle DX首先推出全球版,除了3G吃到飽之外,當時的電子書一本通常不超過美金十元,這樣不用等一個月海運就可以迅速取得電子書的好方法,讓我成為Amazon殺死獨立書店的幫兇。但是沒辦法,多數獨立書店不支援海外運送,我只好三不五時(其實是一個月一次)貢獻$30-40給二手網路書店Better World Books,假裝自己還是對這個社會有點貢獻。

扯遠了,今非昔比,我的Kindle DX已經變成一台老骨董,電子書的價格也因為Agency定價,比紙本還要貴,這還有天理嗎。但身為原文書重度閱讀者,也只好審慎的選擇購買標的,畢竟,書再怎麼貴還是要買!

然而這一年來我卻覺得身體越來越不爽快,尤其是半公斤重的DX讓我的手腕快得滑鼠手,只好一邊偷偷上網注意Kindle Touch,一邊不時的跟老公說「我看書看得手好痠喔~」(友人C說:屁!你明明就壯得跟隻牛一樣)。於是,就在我觀望了半年,決定要下手買Kindle Touch時,它竟然缺貨了!

冥冥中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就在美國時間九月六號,萬惡的Amazon除了公開發表Kindle Fire HD之外,也發布了最新的Kindle Paperwhite,同時將原有的Kindle降價至$69元。對於我而言,平板電腦一直不是這麼吸引我,閱讀器就是拿來閱讀,我並不需要其他會使我分心的傢伙。而Kindle Paperwhite則是標榜在黑暗中可以發光,讓你在黑暗中也可以閱讀,但是我不是很喜歡這種亮亮的東西,總覺得他還是會讓我的眼睛容易疲勞(毫無科學根據的這樣認為)。因此左思右想下,我還是購買了降到不能再低價的$69元Kindle。

開箱文正文來了:
9/9下訂,9/14就到海關,傳真一些清關文件後,9/18早上就到家了,十分迅速!
盒子的側面也非常有質感

2012年9月5日 星期三

命運的抉擇:The Light Between Oceans


作為一本小說處女作,乍看之下,The Light Between Oceans的故事本身是有點老梗:一位從一次大戰退伍的軍人Tom,帶著年輕的妻子Isabel,住在澳洲西邊遺世獨立的小島上,只有三個月一次的補給船會來拜訪他們,三年也才回一次澳洲本島。作為燈塔的看守人,他們的工作就是照顧燈塔,按時紀錄附近發生的事,照顧這個小島。不幸的是,一直渴望有孩子的Isabel卻經歷兩次流產一次死胎,遲遲無法如願。就在她第三次懷孕失敗,生出死胎過後沒多久,一艘船漂到小島上,船上竟然載著一具中年男屍及一個大聲啼哭的女嬰。Isabel認為這一定是上帝的旨意,堅持把小孩留下,正直的Tom雖然想要通報上級,但想到Isabel前幾次失去寶寶的痛苦,便將男屍埋葬後隨她去了。漸漸的,他也愛上這個小女嬰,兩人將她視如己出,在島上過了幾年快樂的日子。但是隨著回澳洲的日子越來越近,在前方等著他們的未知也漸漸逼近。到底這是誰的孩子?那具男屍又是她的誰?他們又怎麼會來到島上?

Bookpage的專訪中,這位出生於澳洲、定居在倫敦的作家M.L. Stedman說,世界上沒有什麼事情是非黑即白,因此在這本書的故事設定裡,也沒有所謂的「反派角色」,而是描述一群平凡人根據片面訊息就作出一些錯誤的決定,於是面對命運的捉弄以及普世情理法的道德標準,這些人也必須為他們的決定付出代價。

雖然主題是有點老梗,但作者說故事的能力一流,她的文筆也很細膩的描寫出書中這些平凡人的個性與關係,尤其是Tom和Isabel之間的感情,更是讓人看了很心疼。我不禁納悶,為了另一半,他們願意犧牲到什麼程度?經過這麼多困難,當年發誓要照顧對方一輩子的夫妻之情,到底還有沒有辦法繼續?為了想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我熬夜讀完這本小說,雖然人生中的許多事是沒有答案的,作者也寫出一個雖不完美,但完整的交代。我私心認為這本書特別適合在讀書會上討論,不同的人或許會對不同的角色產生同理心,透過討論得以激發出更多不同的想法。

Cana Island Lighthouse, WI
燈塔對於我而言一直都有特別的意義,在威斯康辛州的Door County有12座燈塔,我親身拜訪過4個,每個都各自有他們的特色。親自走進燈塔看守人居住的所在,可以看出當時生活空間的狹小,但透過閱讀燈塔看守人的日記,則讓人感受到當時一家大小住在這裡是多麼的溫馨,也可以了解這個地方過去的氣候與歷史,實在是不可多得的一手資料。值得一提的是,燈塔看守人的妻子在生活中扮演極重要的角色,不只要協助丈夫行政事務,還要處理家務、照顧孩子,也讓我對Isabel這個角色又更心疼了一點。

對於作者Stedman而言,燈塔則是許多二元對立的分界點:安全/危險、明亮/黑暗、移動/靜止、溝通/隔離。在這本書裡,燈塔也是一個家庭形成與分裂的開始,這樣的意象是非常多變的,同時也挑戰了讀者的想像與認知。或許讀完這本書,你也會想去燈塔走走也說不定。





Title: The Light Between Oceans
Author: M.L. Stedman
Hardcover: 352 pages
Publisher: Scribner; First Edition edition (July 31,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1451681734

2012/12/12更新:恭喜本書打敗2012英國布克獎得主Bring Up the Bodies,獲得美國好讀網站讀者票選為2012最佳歷史小說
2013/3/6更新:繁體中文版《為你說的謊》(皇冠出版)即將於2013年3月11日上市。
2013/4/13加註:Cana Island被選為值得一爬燈塔前五名

2012年9月3日 星期一

未成的烏托邦:Shulamith Firestone (1945-2012)

From Wikipedia

假日很少上網的我,星期一睡眼惺忪走進辦公室,才打開電腦裡的RSS就看到這個噩耗。常被認為寫出基進派女性主義(Radical Feminism)理論基礎之一The Dialectic of Sex: The Case for Feminist RevolutionShulamith Firestone美國時間8月28日在紐約的公寓中辭世。家人宣稱是自然死亡,享年67歲。

她的一生可謂非常戲劇化,出身一個正統猶太教家庭,妹妹還成為一個有名的拉比,其生長環境保守程度可想見一斑。但她後來進入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學美術,除了在美國民權運動及反戰運動中十分活躍,也在芝加哥及紐約分別創立兩個女性組織,草根經驗豐富。

然後在1970年,她年紀輕輕25歲就出版了這本The Dialectic of Sex鉅作,震撼了整個學界。她認為家庭在女性及小孩的壓迫上扮演了關鍵的角色,主要原因不是「生產」,而是「再生產」,讓女性在懷孕以及養育小孩時必須要受到男人的餵養與保護,這樣的分工也造成權力上的差異。因此她認為未來世界的烏托邦裡,女性不應該繼續生養小孩,而是應該交由科技來再生產,如子宮外妊娠(extrauterine gestation)等,女性便可從生理上的束縛中被解放,從而打亂原本的分工,女人也才能夠真正的獨立。

這樣的論點在當時引起熱烈的討論,除了讓人耳目一新以外,也引來許多批評,例如說有人認為她的論點是生物決定論,忽略了女性被壓迫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也有人主張科技本身就是被掌握在男人的手裡,很難成為有效解放女性的工具。甚至有人說,科技也有可能被男人用來作為壓迫女人的工具,如果連「生殖」這個女性才有的能力都可以被科技取代、被男人利用,或許女性會更慘也說不定。

其實女性主義本來就是大家罵來罵去意見眾多,一個理論不管再怎樣完善,我們所面對的世界已經沒有一個是可以普世通用的理論或典範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廣大批評,年輕的Firestone無法承受這麼大的壓力,身體和精神都出了狀況,並在1980年代因為精神分裂症而入住療養院。後來的日子裡,她大部分時間躲起來寫作與作畫,出版品也少之又少。

我大學時的社會學老師說,她的言論就是太先進了,也充滿了許多衝突,當他自己無法面對這樣的衝突時,精神分裂也成為一條必然的道路。我到現在都還記得好清楚,那時候我還會猜想25歲的我,又會是什麼樣。(阿現在都30歲了也沒怎麼樣......)

Firestone後半輩子深居簡出,悄悄的辭世了,她的烏托邦或許還未完成,女性的壓迫也從未消失過。但是作為這樣一個女性主義的先驅,她在歷史上的重要性是完全不可磨滅的。2012年,面對Adrienne Rich與Firestone兩位基進女性主義者的逝世,這個世界不知道又成長了多少。

參考資料:《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The Book of Feminism、大學與研究所的筆記。


2012年8月28日 星期二

婚姻裡的失蹤人口:Gone Girl


每年夏天開始時,最讓人引頸期盼就是各家出版社祭出的Summer Reading List,而今年最受矚目的一本書,非Gone Girl莫屬。

作者Gillian Flynn(吉莉安.弗琳)的第一本作品Sharp Objects(中文版《利器》由木馬出版)在台灣也算小有名氣,第二本小說Dark Places則是讓他在美國的氣勢更上一層樓,這次的Gone Girl透過全美各大書報雜誌網路強力推薦下,從今年6月5日出版精裝書到現在,已經分別在獨立選書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上占據了11周的冠軍位置,可謂來勢洶洶、勢不可擋。

這本書其實講一個很簡單的故事,在結婚五周年的當天,老婆Amy突然失蹤了,著急的老公Nick馬上報警。但是Ncik的字裡行間又讓人覺得,這傢伙絕對背著老婆偷偷摸摸的幹些見不得人的勾當,不然為什麼對警察不是很老實的樣子?而且老婆失蹤,往往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枕邊人,Nick馬上成為全國注目的焦點。穿插在現在進行式之間的,則是Amy過去幾年的日記,精彩的記述了她和Nick的相遇與相愛,但看到後來,他們的婚姻生活,似乎也不如想像中美滿。

到底Amy去了哪裡?越來越多對於Nick不利的證據紛紛出籠,到底Nick是不是我們要找的嫌疑犯?

劇情讓人十分緊張,無法忍住好奇心的我,每次都忍不住一頁接著一頁,急著想要看到最後。但這本書特別的地方在於,閱讀過程中就有許許多多讓人意想不到的轉折與驚喜,書中主角也有著許許多多不同的性格面向,絕對讓你大吃一驚。當然更有甚者,這本書又再一次呈現婚姻裡的某個矛盾,會不會其實那個你以為你最了解的人,根本就不是你理解的那個樣子?

我覺得這本書的構想很特別,故事線也算有趣,但是缺點就是有時候有點拖戲,好處是讀者對於書中的角色都有很深入的了解,但壞處就是有時候不禁會納悶,到底下個線索何時才要出現。(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為我是個沒有耐心的人...)

網路上的讀者們對這本書的評價十分兩極,妙的是絕大多數人都覺得前面的故事線寫得非常好,節奏也非常緊張。但對於這本書的結尾,意見則大為分歧。甚至有讀者拿這本書的結尾跟茱迪.皮考特(Jodi Picoult)的《姊姊的守護者》(My Sister's Keeper)的結尾來做比較。那,我只能說還真的挺令人失望(哈)。

但是不同的人看,對於這樣的結局也有不同的詮釋,也是有人認為這樣的結局才寫實的呈現出Amy和Nick兩人婚姻真實樣貌。到底結局是什麼,在這邊絕對不暴雷。留給有心的讀者慢慢去探索。但我不得不說,這位作者鋪陳懸疑的功力,真的是比《利器》又高了好幾等,也難怪這本書出版不久就被奧斯卡影后瑞絲薇絲朋(Reese Witherspoon)以七位數金額簽下來要改編成電影。現在只期待它改編成電影後,或許也可以像《姊姊的守護者》一樣,改寫結局...當然也期待作者的下一本書!




Title: Gone Girl
Author: Gillian Flynn
Hardcover: 432 pages
Publisher: Crown; First Edition edition (June 5,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07588364

2012/9/1後記:恭喜本書在8/26~9/1這個禮拜,打敗長踞第一名的格雷系列三部曲(Fifty Shades of Grey Triology),站上電子書銷售量寶座,詳細排名請看此
2012/12/12更新:恭喜本書不負眾望,獲得美國好讀網站讀者票選為2012最佳懸疑小說
2013/4/1加註:中文版《控制》預計4/28由時報出版。可惜,前兩本中文版都是木馬出的...

2012年8月19日 星期日

The Red House:度假小屋裡的家庭劇場


馬克.海登(Mark Haddon)在2003年出版了風靡全球的大作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中文版《深夜小狗神祕習題》由大塊出版),寫活了15歲自閉症少年克里斯多弗的自白,也經由尋找殺死狗狗的兇手的過程中,讀者得以和克里斯多弗找到生命中的另一個真相。

儘管有讀者反映,這本書並沒有忠實呈現自閉症患者的真實情況,但我還是要大力推薦剛開始接觸原文小說的讀者可以從閱讀這本書開始,一來書中用字與文句並不是很難,二來篇幅也不是很長,所以慢慢看的話,順利讀完並不是難事。

相較之下,馬克.海登2012年出版的新書The Red House就使用完全不同的寫作風格,以跳耀式的敘事觀點呈現一個家庭裡常有的矛盾、衝突、傷害、理解與愛。

故事的場景十分簡單,一個富有的醫生Richard帶著第二任老婆Louisa以及她和前夫生的嬌嬌女Melissa一起,邀請姊姊Angela一家人到山上的小木屋度假一周。他們倆不是很親密,一年也說不上幾次話,但Angela的老公Dominic才剛終結失業,終於在Waterstones這個英國最大的連鎖書店找到工作,要養活三個小孩的他們也幾乎沒有閒錢去度假,因此Angela和Dominic便帶著三個孩子-Alex, Daisy, Benjy-踏上旅途。

在這個手機訊號都收不太到的小木屋裡,當然也沒有網路,這兩家人也沒什麼事情做,於是所有的煩惱、衝突也漸漸浮上檯面。除了事業不順、校園霸凌、性向混亂、外遇、成長、婚姻裡的秘密與矛盾以外,連過往的鬼魂也進來參一腳。

這本書的封面是個有裂痕的瓷盤,Daisy說:[I]t isn't a china plate, it's her life and there are too many fragments and they're toot tiny and they don't match. 書中每個人的人生都是如此,由許許多多不同的聲音、不同的事件、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感碎片所組成。

或許正因為這樣破碎的本質,全書的敘事者不停地在改變,有時候同一頁可以換三四個人講話,剛開始看時,若還搞不清楚誰是誰,會非常混亂,或許也因為這樣,這本書在美國Amazon的網站上並不十分受到讀者青睞。我本身也覺得作者對於不同人的說話tone調並無太大區分,是很奇怪的一件事。

我的建議是,如果想體驗與《深夜小狗神祕習題》截然不同的馬克.海登的讀者,這本書是個不錯的嘗試。只要先把各個人名記好,然後記得英式英文的arse=美式英文的ass,若遇到不知道是誰在說話的段落也請不用著急,看到後面你就慢慢會知道了。




Title: The Red House
Author: Mark Haddon
Hardcover: 272 pages
Publisher: Doubleday (June 12,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85535779

2012年8月11日 星期六

把握人生這個當下的愛:Olive Kitteridge


最近很喜歡看由短篇小說串成的長篇小說,這樣講好像怪怪的,不過我自己對這種書的定義就是做為長篇小說看,它有一個連貫的主題,不管是人事物都好,足以將所有的短篇章節有系統的串連起來,成為一完整的故事。但如果將各篇章分開來看,即使不知道那個連貫整本的「主題」,仍可自成一個完整的短篇故事。最近非常喜愛的幾本包括Tom Rachman的The Imperfectionists(中譯本《我們不完美》由木馬出版)、東野圭吾的《新參者》、吉田修一的《星期天們》(這一本比較偏短篇小說集了,但因為各短篇有重覆出現的人物,所以我也把它放入這個類別)。

今天要介紹的就是2009年普立茲獎得主Olive Kitteridge。書名就是個人名,Olive這個七十幾歲的退休中學數學教師也是貫穿全書的核心人物。故事背景設定在緬因州的Crosby小鎮上,海風鹹鹹,並由十四個短篇組成,敘述鎮民們在這個海邊小鎮的記憶與生活:Henry曾被Olive以外的某個人深深吸引著;Olive以前的學生想用拋棄過去來忘卻母親發瘋自殺的悲劇,最後卻還是回到故鄉;有舞台恐懼症的鋼琴表演者,因為舊情人的出現讓她又想起其幼年創傷等,描述人生中不同階段、不同面向的種種感受。同時也描述Olive在這些人生命中所扮演的角色,讀者因此得以拼湊出Olive這個人本身的性格與生命故事。

可能是因為第一篇故事的主人翁就是Olive的先生Henry Kitteridge,看整本書前幾個故事,Henry比Olive還搶戲(也更令人討喜),但隨著人物出現越來越多,Olive的角色也更加鮮明。

老實說,Olive並不是個很和善、好相處的角色。她身材高大,並曾經是全中學裡最令人害怕的老師,易怒且從不道歉。但她愛她的兒子-即使她兒子娶了個討厭的女人、即使她兒子說她易怒的性格是他得憂鬱症的原因。她也忠於她的丈夫-即使她曾愛過另一個人、即使她不知該如何表達她對丈夫的愛。她也關心她的學生-甚至為了素未謀面的厭食症青少女落淚。其實,她是個再平凡不過的角色,她也有缺點,但她最大的優點是,從不吝於付出她的同理心。閱讀她的老年人生經歷是這麼真實,卻又令人心疼,就算她不是個完全討人喜愛的角色,我還是想要了解她的人生以及她的領悟。

作者的文字很細膩,整本書的調性很哀傷。談到死亡,Olive說,人終究是孤單地來又孤單的走,而且不可避免的,有一天一定要離開。但最後的最後,在一個充滿陽光的溫暖房間裡,Olive終於清清楚楚地看見了人生這個當下的愛。而可以把握這樣的每一個當下,該是多麼難得,卻又美好的事。

這是2012到目前為止,我覺得最好看,也最推薦的一本書。(第二名是Wife 22《22號人妻》)


Title: Olive Kitteridge
Author: Elizabeth Strout
Paperback: 304 pages
Publisher: Random House Trade Paperbacks; Reprint edition (September 30, 2008)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812971835

2012年8月3日 星期五

連續殺人犯的養成:先天還是後天? -- I Hunt Killers


顯然對於本書I Hunt Killers的主人翁Jazz而言,兩者皆是。

他的爸爸Billy是奪走124條人命的連續殺人兇手,他從小跟在爸爸身邊,觀看著爸爸的所作所為,記憶中某一年的生日禮物更是「如何快速拆解人類四肢」。是的,他爸爸教他作為頂尖殺人犯所需要知道的一切知識。

因此,他血裡流著殺人犯的基因,從小跟在殺人犯身邊耳濡目染長大。

十三歲那年,Billy終於被關進大牢,服著永遠不能假釋的32個無期徒刑。

沒想到,四年後的今天,小鎮上又發生連續殺人事件,而且每個受害者的身分與遇害場景都是這麼似曾相似...

十七歲的Jazz,獨自照顧著有失智症的奶奶,準備帶著這一生唯一的朋友Howie與女友Connie,一邊提供殺人犯角度的思維,想協助警方破案,避免鎮民懷疑他是兇手,一邊也期待有一天,他的心裡不會再隨時浮現Billy的殺人講堂,他的腦海裡不會再浮現殺人的畫面,他的心裡也不會再湧現...對性與血的慾望...

書中細細的描寫了Jazz內心的掙扎,他想對抗自己的天生基因與後天家庭教育,同時又必須認知自己對性的渴望,以及這樣的渴望又會帶領他如何走向毀滅的道路,真的很辛苦。作為惡名昭彰的連續殺人犯的兒子,不但要忍受鎮民異樣的眼光,還要忍受被害者家數不時的質疑:「你當時已經十三歲了,為什麼不阻止你爸爸?你難道不知道對或錯嗎?」他回答,你們不知道,殺人這件事只有對於你們而言是錯的,對Billy而言不是這樣,對於從小被洗腦的他而言,也不是錯的。

閱讀這本書讓我一直想起美國影集Dexter和Dan Wells的I Am Not A Serial Killer(中譯本《我不是連續殺人魔》由時報出版),同樣是對抗自己的心魔,這本YA小說更貼近青少年的生活,作者故佈疑陣的寫法也增添不少懸疑氣氛,讓人很想一次看完。作為一系列小說的第一本,書末也埋下不少伏筆,讓人很期待它的後續發展。

本書做為青少年小說是有點太過於血腥了,但對於年紀大一點的青少年而言,或許可以讓他們好好思考,生命裡「渴望」的界線在哪裡。

書的預告片超級恐怖,拍成電影感覺很不賴。
粉絲頁: http://www.facebook.com/IHuntKillers
第二集預計2013年春天出版!!


Title: I Hunt Killers
Author: Barry Lyga
Hardcover: 368 pages
Publisher: Little, Brown Books for Young Readers; 1 edition (April 3,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16125840

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22號人妻:告解是最強力的春藥


愛麗絲是一個小學戲劇老師,擁有一個私立名校畢業並在廣告公司位居要職的老公、快進入青春期的一對兒女、一隻充滿活力的小狗。看似幸福的生活,事實上,老公最近被炒魷魚、兒子可能是同性戀、女兒好像有厭食症、而狗狗一天到晚在老公的枕頭上尿尿。

結婚快20年了,從熱戀到求婚到懷孕,44歲的愛麗絲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她老公會失業,更沒想過枕邊人會成為最熟悉的陌生人。拒絕溝通使他們成了熱戀情侶眼中疏離的中年夫妻。

這一天愛麗絲受邀參加一項網路匿名調查「21世紀的婚姻」,她也沒多想就回覆了Yes。於是她被給予一個假名「22號人妻」跟一個專門引導她回答問題的「101調查員」。

於是她開始回答問題,十幾年來終於有人願意認真聽她說話,匿名成為告解的最佳藉口,告解則成為最強力的春藥...

美國的出版商將Wife 22(中文版《22號人妻》由野人出版)和經典「BJ單身日記」(Bridget Jones’s Diary)與「凱特的慾望日記」(I Don’t Know How She Does It)相提並論,但我私心覺得這本書的意義遠大於單身女子的獨白或職業婦女的罪惡感。

Wife 22不只是透過訪談精闢的描述了愛麗絲的感情與婚姻關係,甚至談到親子關係、同志婚姻以及喪母對人一生的影響。不只是愛麗絲的老公與小孩,她的父親、友人們以及人生導師在她的人生中都佔有很重要的位置,這些小細節除了為整本書增添許多生動的情節,也讓人好好反思,到底要如何去面對人生中種種的失敗與失去

書中廣泛使用email、facebook聊天、google搜尋及Yahoo論壇的形式來寫作,讓人覺得格外熟悉,也增添了許多趣味,由於愛麗絲本身是念戲劇的,許多戲劇性的心情描述令我腦海裡馬上可以浮現出書中的畫面與場景,很多次我甚至在閱讀的過程中笑出聲來,也有很多次讀到眼中含淚。

雖然很多國外網友說結局太容易預測了,但重要的是過程嘛!看這些角色如何轉變,然後又跟身邊的人拉近了一點距離,無疑非常讓人感動。很難得的一點是,我非常喜歡愛麗絲,如果可以的話,也非常希望能夠成為她的朋友。

我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Waiting is a dying art. The deeper pleasures of leaving and returning. 現在的世代,有whatsapp後很習慣與人即時的互動與回應,但我有時候還是喜歡寫信,細細品味那種等待的樂趣。

非常推薦這本小說,好讀卻又不失深度,堪稱標準的Summer Read佳作。看完本書後我老公甚至認真的回答了其中的幾個問題,答案呢?嘿嘿,當然不能公布在這邊囉!



Title: Wife 22: A Novel
Author: Melanie Gideon
Hardcover: 400 pages
Publisher: Ballantine Books (May 29,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45527950

2012年7月8日 星期日

[試讀] 虐殺三聯圖 by 凱琳.史勞特


2008年臉譜出版了凱琳.史勞特的第一本小說《盲視》(Blindsighted),大量留白的封面設計加上幾個壓凸,讓我光看封面就喜歡上她,當時我還不知道這位罪犯寫作天后的名氣與能耐,傻傻地就買下了這本書(Yes, I did judge the book by its cover.)。

當時其實距離皇冠2000年出版凱絲.萊克斯的第一本女法醫唐普.布蘭納小說《聽!骨頭在說話》,以及臉譜1999年出版派翠西亞.康薇爾的女法醫史卡佩塔系列第一本《屍體會說話》已經好一陣子了,以女性為犯罪小說中心的模式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我以為她就像老梗的女法醫系列,以女性辦案人員為主角,以敏銳多感的直覺與觀察神奇破案,但看完這本《盲視》依然讓我對於以女性角度描寫的犯罪小說有全新不同的看法。這系列故事以格蘭郡為中心,環繞著女法醫莎拉、莎拉的前夫陶立佛警長以及剽悍女警麗娜三個主角。

等了一年格蘭郡第二本《蘿莉的祕密》(Kisscut)終於在台灣出版,延續著《盲視》的故事線,繼續發展三個主角的關係,不過老實說,這次的翻譯書名(原文書名是「割禮」的意思)及封面難免讓我覺得出版社有想要譁眾取寵之嫌疑。雖然故事內容依然引人入勝,我對於三個主角也有更深一層的了解,結果不知是否銷路平平亦或是不像兩個女法醫系列造成的轟動,這個系列就此斷頭,沒有繼續被翻譯出版。


又等了好幾年,前陣子在網路上發現,勇敢的大塊簽下凱琳.史勞特以其貌不揚的神探威爾.特蘭特為主角的另一系列小說,立馬報名了這一系列第一本《虐殺三聯圖》(Triptych)的試讀,也相當幸運的獲得了這個寶貴的機會,而凱琳.史勞特本人也沒有令我失望。

故事的第一部分首先敘述刑警麥克的生活,有限的薪水、智能障礙的兒子、忙碌且疏離的妻子、討人厭的丈母娘、性感到讓他不得不外遇的鄰居,似乎是個典型的小說中的刑警,除了描寫貧民窟所發生的一起妓女謀殺案,也穿插著1986年一件少女姦殺案的報導。第二部則是描寫當年因少女謀殺案入獄服刑的約翰,終於假釋出獄,在洗車中心過著更生人艱苦的生活,一邊想要找出這些年冒充他身分活著的那個傢伙。最後一部由新出場的警探威爾和刑警安潔為主,他們都不喜歡麥克,但找到這個殺人的變態卻是他們共同的目標。這些人背後藏著什麼祕密?悲哀的過去又對他們現在的生活造成什麼影響?當年的慘案與現在的謀殺案有什麼關聯?最後真相到底又是什麼?

這本2006年出版的原文小說簡介中寫到,這個故事是關於Three people with something to hide, one killer with nothing to lose. 乍看之下,更是令人納悶,到底什麼是三聯圖呢?威爾說,三聯圖是由三幅圖片拚在一起,對開時會形成一幅新圖,關起來又是另一幅圖。象徵這三個不同敘事角度的主角,敘述自己故事的同時也隱藏了部分事實,直到最後三人交會時,才拼湊出當年與現今凶殺案的真相。同時也象徵著每個人都是隱藏自己內心與過去,用另一種面目生活著。

史勞特在這本小說中充分的展現了她說故事天后的功力,故事裡的每個曲折都引著讀者走向另一個方向,在在都讓我感到驚訝。內容對於暴力寫實的描寫則嚇得我半夜閱讀時,勉強起身檢查門窗有沒有鎖緊,然後慌張地回到床上,不讀完無法入睡。


2012年6月24日 星期日

恐怖前男友:Into the Darkest Corner

"We read to know we are not alone."是C. S. Lewis在電影Shadowlands裡的名言,我想以這句話作為Into the Darkest Corner這本書書評的開始。

故事很簡單:一個從前男友暴力陰影下存活的女子Catherine,從Lancaster搬到倫敦,開始了新生活,儘管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和強迫症(OCD)困擾著,走過死亡邊緣的她仍然很努力的讓自己活著。三年過去了,就在她的工作與生活逐漸走上軌道,和帥氣鄰居醫生的新戀情也逐漸萌芽時,一通噩夢似的電話通知她:前男友出獄了...於是,這已經不是他會不會來找她的問題了,而是什麼時候他會再一次找到她...


作為一本小說處女作,Into the Darkest Corner和2011年普立茲獎作品A Visit From the Goon Squad一起被英國Amazon選為2011年最佳書籍,千呼萬喚終於在六月初於美國出版。


和其他英國作品相較,全書節奏很快,馬上就被片商相中,即將改拍成電影。雖然本書一章寫過去、一章寫現在的寫作手法曾讓某些讀者詬病,但我覺得兩相對照之下,從女主角的敘述角度,更可以讓人了解,暴力對一個人一生會造成多麼大的影響。加上作者對於暴力行為的寫實描述...驚悚程度我個人覺得不輸給S.J. 華森的《別相信任何人》!

另外作者Elizabeth Haynes非常忠實的描寫PTSD與OCD的種種症狀,讓人看了都跟著神經質了起來。在BookPage的專訪裡,作者提到,現實生活中,其實有非常多人都為此疾病所苦,作為一個小說家能夠做的,至少就是忠實地呈現他們的狀況及難處。如此讓讀者可以更了解,「恐懼」會讓看似容易的日常生活變得多麼不容易。


同時作者也點出,家暴(domestic violence)是多麼容易被忽視,又多麼不容易復原。一開始,Catherine也曾經覺得狀況好像不太對,這個男人好像怪怪的,但畢竟是自己的男朋友,她一次又一次的原諒他。最後她終於了解,為什麼被家暴的人會讓暴力一再發生,因為過了某個點,你就再也逃不出去了。她身邊的人則是漸漸覺得Catherine好像越來越少跟朋友們一起出去,於是越與朋友隔離的情況下,暴力就越不容易被發現。


這其實是一個很容易發生在我們生活中的故事,看Catherine辛苦復健與治療的過程,真實卻又讓人心酸。她很好運的遇到了一個願意體諒她的新男友,也找到一個工作,但是現實生活中呢?復健的路程可以是非常孤獨的。


因此我很喜歡C. S. Lewis的"We read to know we are not alone."這句話。當人問家暴受害者「為什麼你不說?」或「為什麼你不離開?」時,應該要知道,因為說了很有可能沒有人會相信(尤其當施暴者可能是師長或長輩等權威人物時),而現實又讓離開談何容易。同時也希望這本書可以讓家暴存活者知道,他們並不孤單。



Title: Into the Darkest Corner
Author: Elizabeth Haynes
Hardcover: 416 pages
Publisher: Harper (June 5,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062197252


2013/9/5:發現本書中文版試讀活動,《誰在門那邊》即將由麥田出版。

2012年6月17日 星期日

Just My Type:字型世界裡的任性與美好


我其實是一個很少看非小說的人,但是身為一個編輯,我對於字型(Font)/字體(Typeface)的選擇一直很掙扎。這故事可以回溯到我國中畢業時做的班級刊物,為了要使用仿宋還是魏碑我苦惱了一個禮拜,最後還是選擇了魏碑體見證(與哀悼)那個青澀年代的結束。因此這本書去年底一出版馬上吸引了我的注意力。

多數人可能沒發現,字型的重要性之大,我們可以說它其實主宰了人類的生活也不為過。但人人卻往往對於字型的差異視而不見,這或許也是設計師成功的所在:讓人們太專注於那些字所要表達的內容,而忽略了字型使用上的變異性。(當然這也成為字型設計界的一大爭議點:Transparency and Visibility,到底哪一個比較重要?)

Just My Type是一本寫給對於字型/字體有興趣的普羅大眾,它不是很老梗的從十五世紀的古騰堡印刷史開始說起,讓你覺得歷史很枯燥乏味,而是以主題式的章節來說明字型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非常容易閱讀,也讓人容易沉迷。

字型的世界原來是這麼多采多姿,也可以是充滿了浪漫的愛戀(如消失的Dove字體)與邪惡的戰爭(如Helvetica與Arial的戰爭,請見Youtube影片“Font Fight”)。更別提2009年八月底時IKEA把公司一直以來所使用的字型Futura換成Verdana,從優雅古典進入摩登時期,讓IKEA的整體公司形象似乎又更為廉價了一點。
字型到底有多重要呢? 它甚至左右了人民對於候選人的觀感,Obama一直以來所選用的Gotham就代表了它2008年競選口號“CHANGE WE CAN BELIEVE IN”的誠實與可靠。有的字型甚至在某一時期代表了一個國族的National Identity。

這本書最後面同時也提供許多實用的網站及有趣的影片連結,有興趣的人可以上網自行查閱。其中我覺得十分有趣的是,他介紹了一款iphone app叫做WhatTheFont,你可以使用唉鳳的照相功能,把想要辨別的文字照相上傳後,他會自動辨識這段文字所使用的字型。書中說準確度很低,但我今天試用了一下,發現他還滿準的阿!!還是我出的考題Futura太簡單了呢(笑)非常有趣,大家可以試看看喔!

好了,書裡面許許多多有趣的奇人軼事我不方便在這邊透露太多,以免破壞大家的閱讀興致。不過最近很多朋友發現我在看這本書以後,最常問我的問題是:那麼,哪一種字型是最容易閱讀的呢?作者回答,你最常使用的字型其實就是對你而言最容易閱讀的。

你或許會說,欸!這不是有回答跟沒回答一樣嗎?我只能說,有時候字型的選用就是一種fu,等你慢慢去發現它們在某些context下所呈現的特質與美好。You Know,設計師總是任性的嘛!

閱讀完這本書,你絕對會對生活中的字型有另外一層不一樣的看法。下次再遇到這些熟悉的老朋友,你再也沒有辦法假裝視而不見了。

ps. 這本書的宣傳影片也非常有意思,分享給大家。


Title: Just My Type: A Book About Fonts
Author: Simon Garfield
Hardcover: 356 pages
Publisher: Gotham (September 1, 2011)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1592406524

2012年6月4日 星期一

婚姻裡的理性與感性:I Married You for Happiness


或許是最近結婚了的關係,所以對於描述婚姻生活的小說特別有興趣,但我好像總是挑了最深刻的那種來看……是的,連續了上上個月介紹的Happy Now?,加上之前看的The Decendents繼承人生》,還有Anne Tyler四月份才出的新書The Beginner's Goodbye,最近選的這本I Married You For Happiness,竟然也是喪偶後的獨白!

這本小說除了探討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最終也免不了像Happy Now?一樣,誠實的問出婚姻裡最重要的問題:妳到底有多了解妳的另一半?

這天傍晚,在大學裡任職數學教授的Philip回到家,看見妻子Nina還在煮晚餐,就想上樓去小憩片刻,沒想到就在床邊心臟病發猝死,煮好飯的Nina發現丈夫的屍體,但已回天乏術。送走了好心的鄰居後,她沒有立刻叫人來處理,反而下樓倒了一杯酒,決定好好的陪他最後一晚。

身為畫家的Nina當年叛逆的來到巴黎,在路邊的咖啡店遇到交換學者Philip,墜入了愛河。這42年的婚姻走來,他們有女兒Louise,有過許許多多美好的回憶,當然也有不好的回憶,或者是說,不知道該如何歸類的回憶。

儘管她也擁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祕密,Nina總是納悶著那些曾經在丈夫生命中出現的女子們:他有沒有想到過她們?她們在他心裡又是佔有什麼樣的地位?他有沒有想過,如果他娶的人不是她,現在又會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當然,這些問題她永遠也得不到答案了。

Nina和女兒Louise的關係也同樣令人玩味,從小Louise就不是一個好帶的小孩,長大了好像也沒有跟母親特別親,這次老伴突然去世,Nina決定隔日一早再告知Louise這個消息,「這樣在她心裡,她爸爸還是活得好好的。」Nina突然有點嫉妒起她的女兒。

一路讀下來,讀者跟著Nina的回憶,鑽進她的思緒裡,彷彿和Philip的過往歷歷在目。身為數學教授的Philip總是想要用數學理論解釋這個世界:有限與無限、質數、機率與費波那契數列……但Nina是個藝術家,對她而言,宇宙的理論就是沒有理論。這兩個用迥異方式看世界的人,誠實的敘述著他們共同的人生記憶。令人感到納悶的是,是什麼讓這兩個人在一起到現在,一段婚姻裡又會存在著多少的不確定性與猜疑。

當然婚姻百百種,這或許是一本誠實得過了頭的小說,讀起來甚至有可能殘酷得讓你覺得不舒服。但人性赤裸裸的展現在你眼前,最後來個難忘的結尾,我想也是作者寫作功力的證明之一。

紐約時報書評說,她文字的質地就跟回憶一樣:細緻、破碎、隨機。作者Lily Tuck於2004年以The News from Paraguay來自巴拉圭的情人》獲得美國國家書卷獎小說類殊榮,並大膽的以非線性敘事寫小說,過了七年終於在2011年推出她的新作品,堪稱不易入口,但讀來卻是字字回甘。


Title: I Married You for Happiness
Author: Lily Tuck
Hardcover: 208 pages
Publisher: Atlantic Monthly Press; 1 edition (September 6, 2011)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802119919


ps. 結果我在美國度蜜月時買了這本小說 囧

2012年5月19日 星期六

[試讀] Gold by 克里斯.克里夫 [無雷]


我個人喜歡把我看過的文學小說分兩種。一種是具有線性式的故事線,從頭到尾探討一個中心議題,穿插些小插曲小故事講些比較沒那麼重要的相關議題,最後配個階段性的結尾。第二種小說是比較沒有線性的故事線,可能是由某個事件開頭,後續講該事件在某時間對某一群人所造成的影響,這類小說就是俗稱的內心戲很多,獨白很多,只發生在某個時間區間內,也沒有什麼明確的結局。

坦白講就是第一種小說比較有可能出Mass Market版本,銷量也會比後者好看的多,簡而言之,也比較有可能被選中翻譯成中文。第二種小說則是大部分叫好不叫座,內文使用的字比較深,要翻譯成中文也有一定的難度。

這兩種小說我都愛看,我也不認為哪一種比較優越。只是身為一個單純的讀者,心裡總是有著小小的希望,希望兩種特質都兼備的小說可以多一點。

克里斯.克里夫(Chris Cleave)就是有能力寫出結合兩種特質的小說家之一。

他的小說處女作Incendiary《燃燒彈》,敘述蓋達組織在英國一場足球賽的恐怖攻擊,於2005年7月7號上市。就在那一天,倫敦地鐵發生自殺炸彈攻擊,造成52人死亡,自然讓他的小說聲名大噪。小說甚至改編成同名電影,於2008年上映。

就在大家還在懷疑他是不是只是個名聲大於實力的幸運兒時,2009年他推出Little Bee/The Other Hand(中文版《不能說的名字》由皇冠出版),成功的探討了人生的道德抉擇與為難,挑戰現今全球化的文明,看見人性中的不可能。這本小說將他的寫作生涯推到巔峰,沒有人再能懷疑他的寫作功力。

Gold:人生就像一場比賽,閱讀也是。


千呼萬喚始出來,克里斯的第三本小說Gold睽違三年後,終於要在2012年中出版。與前兩本小說不同的是,之前他總著墨於倖存者如何在暴力陰影後存活,這本小說則是探討人們要選擇什麼樣的人生活著。

2012年5月10日 星期四

竹東的英文書店:書酷 SUKU BOOKS

今天心血來潮,一下班就揪老師陪我去最近在網路上發現的英文書店。

光看書酷的官方網站,就覺得他們真的是很用心在經營,除了分享許多看小說的小「撇步」,也提供繪本小說出租服務,有興趣的中小學校老師也可以聯絡書店,書店會挑一些適齡讀物讓老師挑選作為上課教材。不僅期望帶動英文小說、繪本的風氣,同時也介紹竹東附近的特色店家,儼然期許自己成為竹東的特色景點之一。

在台灣很少有全英文的書店(對,老闆在書店的facebook上說全店裡中文書只剩下三本XD),這家書酷標榜的藏書主要是繪本及小說,光是繪本就佔了整整一樓,二樓的三分之二是青少年(YA)小說,三分之一則是給大人看的書。書店裡隨處都有椅子讓人坐下來細細品嚐書籍,一樓還附有小朋友遊戲區,十分貼心。

走進書店,店員馬上就親切的問我們要不要喝咖啡,不過我實在非常想看他們的小說區,所以一聽到大人的小說都在二樓,就迫不及待想要衝上去。

兩層樓的藏書量都很驚人,照片裡老師坐在二樓的椅子上唸書給我聽(照片裡的空間是二樓的四分之一),他後面一整片牆都是Hardcover的YA小說,令人眼花撩亂(但滿心歡喜)。

美中不足的是大人的小說只有大概一櫃的數量,不過跟老闆聊過以後,他喜孜孜的指著旁邊一疊書說,那些是還沒貼條碼的新到小說,或許我會有興趣瞄一下。果然裡面有許多不錯的新貨,令人感興趣的是,竟然有三四本Sarah Waters的著作,她雖然也有一些很古早的作品被翻成中文,但比較廣為人知的中譯本應該就是《小陌生人》。

最後我挑了兩本平裝本去結帳,老闆說,如果我想買便宜二手書又不趕時間,他們會定期用海運把書籍一箱一箱運回來,可以大幅降低運費。我大笑說,糟糕!今天才在Better World Books買了五本!他說也可以考慮The Book Depository,說不定可以找到更便宜的。

歡樂的時光就在跟老闆聊Kindle中劃下句點。我回想,以前在美國唸書時,最喜歡逛的就是特色書店,最常去的當然就是A Room of One's Own女性主義書店囉,除了許許多多女性主義及性別研究的藏書,書店也常常舉辦性別讀書會,以及號召讀者參加性別相關的社會運動。這樣的特色獨立書店所扮演的角色意義非凡,不只是做為書店而已,更是做為社區裡一個放鬆、聚會的場所,可以認識志同道合的朋友,到最後只要熟客一一進到店裡,店員就會主動告訴你最近又出了什麼你可能會喜歡看的書。

在這個書店紛紛倒閉的時代,竟然還有這麼勇敢的人願意為地方社區做出這麼大的貢獻,希望這個書店可以為新竹這個科技城帶來一點人文氣息。

在新竹的朋友歡迎多多捧場,不住在新竹的朋友下次來時也可以繞過來晃晃唷。不然就進來喝杯咖啡吧!


書酷Facebook Page:http://www.facebook.com/suku.fans

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重新尋找記憶:The Sense of an Ending


我買的平裝版封面

2007年我透過電影贖罪(Atonement)認識了Ian McEwan(伊恩.麥克尤恩;先不管電影翻拍的如何,光配樂就讓人如痴如醉),在尋找這位作家的生平時,偶然發現英國文學三巨頭的稱號,經尋找後,在圖書館發現Martin Amis(馬丁.艾米斯)的《時間箭》(Time’s Arrow)中譯本,便興高采烈的讀了起來。

結果真是要了我的命。不知道它到底想說什麼。於是對於三巨頭的另一位也倒了胃口。

結論是這幾年來,我看的原文小說絕大部分都是美國作家的作品,偶然跟上電影潮流找了David Nicholls的One Day(電影中譯:真愛挑日子)來看,也不習慣英國小說裏面文謅謅的對話,以及過度描寫的細節,所以我總是對英國小說家敬而遠之,除了Chris Cleave的Little Bee(中譯本《不能說的名字》由皇冠出版)裡細緻的用字讓我印象深刻以外,幾乎沒有動力再去發掘其他的英國作家。

上周正逢博客來外文平裝小說大特賣,偶然發現三巨頭裡我還沒接觸過的Julian Barnes(朱利安.巴恩斯)2011年獲得英國布克獎(Man Booker Prize)的作品The Sense of An Ending特價199元,禁不起低價誘惑的我馬上就把它買了下來。

沒想到這本短短160頁的小說,竟然花了我整整一周細細品嚐。

故事的內容其實很簡單,敘述一位已經當了爺爺的Tony某日獲知他即將繼承高中同窗好友Adrian的日記,由於Adrian本人早就在大學時代自殺身亡,不明究理的他非常期待能夠從好友的日記中一窺當年他自殺的真相。然而,就在他等待這本日記的到來的同時,卻發現這本日記被他大學時代的前女友Veronica扣留著,兩人進而透過email展開了攻防戰。
我比較喜歡這個封面
當年,Veronica跟他分手後,就轉而跟Adrian在一起,讓Tony又生氣又嫉妒,Adrian總是他們四個高中好友裡最聰明也最迷人的一個,沒想到連前女友都會愛上他,於是他賭氣的寫了一封信祝他們百年好合(?),就再也沒有跟他們聯絡了。沒想到再次聽到男方的消息,是他自殺,而再次聽到女方的消息,是因著這本日記。

事過境遷,Tony也在與Veronica「溝通」的過程中漸漸發現,人的記憶到底有多麼不可靠。他也才了解,當年的愛恨情仇以及一時任性,又會對身邊每個人的人生帶來多大變故。

這是一本會讓人看到最後馬上回去從頭開始看起的小說,在一個老男人回憶的思緒裡,歷史與現實交錯,最後的最後,沒有任何人是贏家,也沒有任何人是輸家,只有倖存者。

I survived. “He survived to tell the tale”--that’s what people say, don’t they? History isn’t the lies of the victors […]; I know that now. It’s more the memories of the survivors, most of whom are neither victorious nor defeated. (p. 61)



Title: The Sense of an Ending
Author: Julian Barnes
Paperback: 163 pages
Publisher: First Vintage International Open-Market Edition (February, 2012)
Language: English
ISBN-13: 978-0307951243

9/3後記:中文版《回憶的餘燼》於8月28日由天下文化出版。

2012年4月18日 星期三

普立茲獎文學類:缺席


2011年普立茲獎小說類得主

美國一年一度新聞界最高榮譽獎項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於4月16日公佈,跌破大家眼鏡的是,文學類繼1977年以來,竟然於今年再度從缺!

普立茲獎文學類選拔的機制是,由三位評審由300本書中選出三本推薦書籍,最後再由普立茲獎委員會投票選出該獎項得主。今年的三位評審是Michael Cunningham(因《時時刻刻》一書獲得1999年普立茲文學類得主)、Susan Larson(前紐澳良The Times-Picayune日報書籍編輯)以及Maureen Corrigan(npr的書評),而今年被推薦的三本小說則是Denis Johnson的Train Dreams、Karen Russell的處女作Swamplandia! 以及已故作家David Foster Wallace生前未完成的作品The Pale King(由其編輯代為完成出版)。

星期一消息一傳出來後,整個出版界嘩然,出版商難過的是又少了一個打書的頭銜,讀者也因為少了一個重要的閱讀指標而震驚,連評審都覺得莫名其妙

名作家Ann Patchett更直接開砲,以作家角度而言,她所感受到的是失望,畢竟「輸給某個人總比輸給沒有人好多了」;身為一個書店老闆,她所感受到的是憤怒,不管今年委員會做出這個決定的理由是因為無法獲得多數決,或者是真心覺得這三本推薦書籍都不夠格,市場上大部分讀者一定會認為這就代表今年的文學出版品裡,缺乏具獲獎品質的代表作。

然而,在這個出版界風雨飄零的年代,一本足以引起主流媒體注意並提振市場買氣的得獎作品,尤其重要。

她強調,「閱讀文學是非常重要的。」透過閱讀文學與小說,人們得以想像和自己全然不同的人生,以培養對於他人的同理心。並且在閱讀這些錯綜複雜的故事線時,人們才能夠在小說的世界裡找到「安靜」與「獨處」的能力。(這樣的想法,竟與David Foster Wallace生前於2005年發表的畢業演說This is Water裡人文社會學科的重要性不謀而合。)

普立茲小說獎,一直以來都是作家、讀者、書商共同將閱讀文學發揚光大的最好機會與平台,而今年,沒有人是贏家。

或許我們只能往好處想,與其讓媒體注意力都放在得獎書籍上,不如讓三本入圍作品都沾沾光吧!

4/23加註:所以到底贏了普立茲獎對於書籍銷量會有多大的幫助呢?Publisher Weekly上週也公佈過去五年得獎作品的銷量,我把數字整理後就成了下面的表格。


2012年4月12日 星期四

夢想中的書櫃


圖一. 初稿立體圖
古典生活老闆山抓的邀請,今天特地撰文為大家介紹家裡的系統書櫃(開心)。

擁有一整面牆的書櫃一直是我的夢想,因此當初在裝潢時,我就特別跟設計師說,整個家裡我最在乎的就是書櫃,特地留了三面牆,請務必好好利用。設計師看了我隨手帶在身邊的書,是一本Mass Market Paperback,就問我書籍大小是不是大部分如此。如同另一篇文章所述,本人實在是沒有錢買Hard Cover精裝本(囧),所以只好很羞愧的承認了。


圖二. 書櫃現況
過了一週就收到設計師的初稿立體圖。在這裡我要特別感謝三商美福竹北店的Wish Chang設計師,他從一開始就立志(?)要設計出我夢想中的書櫃,而他也真的做到了(!!!)每次站在書櫃前挑選下一次要閱讀的書籍時,我都覺得很幸福。


本來設計師所寄來的立體圖(圖一)是開放式書櫃,只有內嵌的四格深色櫃子用深色板材做門板。但考量到家裡有一隻胖毛怪整天掉毛,後來還是請設計師局部加上玻璃門板,只留下凸出來那格深色櫃子周圍是開放式,完成圖如圖二。

每一小格的大小大概是高25公分,這樣子的設計非常適合書籍大小不大的書蟲,可以充分利用空間,加大書櫃的藏書量,但如果你是比較喜歡收藏大本書、專業教科書籍或雜誌的話,就不太適合了。我個人是比較少這些種類的藏書,不過為了保險起見,我還是有請設計師幫我把局部隔板作活動式設計,如果真的有很大的書也可以調整書櫃的格子大小。另外局部開放式的書櫃不太會積灰塵,玻璃門片使用拍拍手,就不會有把手擾亂視覺。因此本人對於這個書櫃可謂十分滿意XD


圖三. 其中一格
在這邊忍不住想挑一格藏書來讓大家看看,請看圖三,這一格式作者姓氏E開頭的尾巴,到G開頭的起始(對,我是會把藏書按照作者姓氏A to Z排列的控制狂)。從右邊開始算起,第一本書是普立茲獎得主Jeffrey Eugenides繼Middlesex(中文版《中性》由時報出版)後,睽違九年的新作The Marriage Plot,由於Middlesex一書是我的all time Top 3,因此這本書在2010傳出即將出版的風聲時我就密切注意他的出版日期,並順利的在2011年10月11日出版日的隔天馬上入手!!(果然遇上最喜歡的作家後馬上失心瘋的買了精裝本)


離題了,改天再好好介紹這幾本書。最後除了讓大家看一下從公館胡思新來的三本同學,歡迎入住之外,還要特別感謝我們家老師,世界上應該沒有第二個老公無條件支持老婆的夢想,還願意把家裡的裝潢重擔一肩扛下,因為老婆除了書櫃什麼都不管...XD謝謝老師!啾咪!


圖四. 新同學們

10/8註:張設計師已從竹北三商美福離職,自行開業。

2012年3月29日 星期四

謝謝妳,Adrienne Rich


Adrienne Rich,美國最有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同時也是知名女性主義者,在三月二十七日去世了,享年82歲。


想當年我第一次踏進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課程,上的就是Rich 1977年出版的Of Woman Born。或許我我應該這樣說,當年正是Adrienne Rich和Nancy Chodorow對於母職的論述,讓我無可自拔的進入性別研究這個領域。


這對我的生命而言,有著很重大的私人意義。


從小跟在媽媽的身邊長大,聽媽媽說和婆婆之間的點滴,看媽媽和外婆之間的愛與矛盾,我在上大學以前,一直認為自己永遠都沒有辦法生小孩,因為我對於母職有著無可言喻的抗拒,因為我想自己並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完美的母親。


Adrienne Rich做為一個Radical feminist(以前中譯基進女性主義者),她相信過去的母職是一個被父權制度(institution)所主導建構的經驗,所以不管是懷孕、生產過程或是養育小孩,對女人而言都是非常陌生的角色,女人只是覺得成為母親是理所當然,也理應給予小孩無私的愛。就算是性,也只是生育的一種手段,所以過去的女人幾乎沒有高潮,也不被允許,女人對於她們自己的身體(與身體的愉悅)是全然的陌生。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女人一定要做為一個母親嗎?我們難道沒有辦法做自己嗎?這兩者真的無法共存?Rich指出,其實有問題的不是母親這個角色,而是把母親這個角色當作一種壓迫女性的制度。


年輕時代的我念了這一段大為震驚。


媽媽一直以來一直堅強的隱忍著,為了我,為了爸爸,為了這個家,但是她沒有想過她自己。於是我對她所有的不諒解與怨懟一瞬間都消失了,因為我知道不管如何她是愛我的,而我也愛她,只是我一直以來都期望她做個好媽媽(如同社會以及我對自己的期待一樣),但是卻忽略了她的需要,或是她做為一個女人要怎樣活著。


Radical feminism主張女人之所以被壓迫就是因為性別上的差異,所以她們從很多角度去詮釋尋找女性受壓迫的根源,提出許多嶄新且(當年被認為)異想天開的說法。很多人抨擊她們,認為她們的說法其實只是更加深了社會對性別的刻板印象。Rich針對這樣的攻擊直接回答,“I write as woman, lesbian and feminist; I make no claim to be universal, neuter or androgynous.” 反正老娘我寫東西就是從一個女人一個女同志一個女性主義者的角度去寫,而不是那些普世的、中立的、雌雄同體的,你不爽不要看(好,最後一句我自己加的XD)。


我則想說謝謝妳,Adrienne Rich,是妳引起我對於性別研究的興趣。儘管Radical feminism只是曇花一現,後來也被很多人詬病,但我相信,正是這些許許多多的女性主義流派體現了女性主義本身的精神。對我而言,女性主義讓我更了解自己的生命,也更了解他人在生命中所做的選擇,並且選擇尊重這些差異、不同與矛盾,也相信正是這些不同讓人所處的社會更加多元美麗。


好像跟Radical feminism想要講的東西完全背道而馳了(笑)。


最後附上我所擁有的Of Woman Born書封照片,這是當年在學校圖書館舉行每學期一次的二手書跳樓大拍賣時搶到的,一本只要美金一塊錢(笑)。但最令我感動的是書前面寫的一段話:「這本書獻給我媽媽做為50歲生日禮物。正是妳的智慧、愛、幽默、關懷與支持讓我知道什麼是母職—潔西卡。」


我想做為一個女性主義者,Rich妳讓許許多多女兒們更了解自己的母親,更勇於擁抱自己。


謝謝妳,一路好走。